网站首页 > 创业报道 > 科技创业 > 商机录:创业

商机录:创业

时间: 科技创业

  商机录:创业

  不知道你怎么看“创业”,作为一个骨子里相对保守的人,我对这个词多了一份警惕。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做生意”或者“给自己打工”这样的描述,因为它们显然更有平常心。

  我的感觉,在这个时代的语境里,爱说自己在“创业”的人,通常包含几个意思:一是梦想挺大;二是成功概率不高;三是如果迷恋这个词,这个人可能已经被一股孤注一掷的激情绑架了。

  巴菲特说过,作为个人,他尊敬一切推动人类进步的科技创新,但作为投资者,他敬而远之。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他不懂科技;其次,科技在于变化,而变化是投资者的大敌。也就是说,综合自己的知识面和科技行业本身的特点,巴菲特觉得自己“无法判断一家科技公司是否具备长久的竞争优势”。

  我对“创业”的看法,跟巴菲特对科技的看法有些共通之处,就是这可能是件了不起的事,也可能是件不靠谱的事,但总有一些有信息优势的、或者更具冒险精神的人,他们愿意投身其中,忽视比较低的成功概率,去追求更高的赔率。但这并不意味着,跟其他类型的生意或者工作比起来,创业就高人一等。

  过去大概七八年里,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有过创业潮,因为很多项目都直接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这波创业潮备受瞩目,很多创业英雄和财富神话诞生其中。

  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据一些在行业内待的时间比较长的朋友说,14年前后,天量的资本和项目涌进行业,每隔几天,就有同事“拿到风投,出去创业了”,最夸张的时候,哪怕是老牌互联网公司里刚过试用期的新员工,隔几天再见,可能就变成了某创业公司的合伙人。那段时间,创业的人雄心勃勃,还没来得及创业的都焦虑不堪,生怕自己错过了几个亿,像极了16年的楼市和17年的币圈。

  后来,自然有风停下来摔死猪的时候,应该说,大部分猪都摔死了,但大浪淘沙之后,也留下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我跟大部分人一样,惊叹于这批企业创造的财富神话,也感谢它们改善了我的生活。但如果因此觉得创业者高人一等,需要特别优待,就难免有些下贱了。

  创业者投入资源、承担风险,无论成败,都是市场公允的回报。自愿的交易使双方获益,如果消费者特别喜欢某个产品,个人层面的感恩戴德亦无问题,但总有一些奴颜媚骨的笨蛋,认为人人都应对创业高看一眼,甚至为创业捐款,比如微博上这个叫冯大辉的网红,就认为ofo的用户退押金是伤害了创业者。

  创业,或者别那么浮夸,换个词,做生意是一件胜率很低的事情,在中国特别如此,根据2016年的一份统计数据: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而在美国与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分别为8.2年、12.5年。背后原因可能是国内竞争烈度特别高,也可能营商环境特别恶劣,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有人挑战了更高的难度,成功了,自然会获得更大回报,失败了,也应自行承担。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有天阿里或腾讯这样伟大的企业倒闭了,该退的押金也还得退啊。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全民开赌,投入失败概率很高的事情,那就更是荒唐至极。

  不要神话创新或者创业,在道德层面,这并不比把一个古老的生意做好,或者把一份工打好更高尚。真要鼓励创业,唯一该做的,无非是收回那只看得见的脏手,不要把更多的风险和成本强加给这些冒险家们。

上一篇: 个人现实表现鉴定材料 下一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