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报道 > 投资理财 > 搞清中国企业管理症结 1

搞清中国企业管理症结 1

假如中国以后有管理学的话,那么这次“清算”的成果,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现代管理学的底线
  
  毋庸讳言,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管理,最容易发生问题的也是管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企业的
  
  管理问题?其答案却是众说纷纭。孙景华先生刚刚完成了《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书稿,他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角度入手,尝试着将模糊不清的中国传统的管理概念,以逻辑思维方式梳理出来,将牢牢粘在一起的个人的、社会性的人生、理想、道德,与赢利性组织的制度、效益、效率区别开来。
  
  在私下交流中,孙先生当仁不让地说,这是第一次区分了传统商业和现代企业的不同,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商业进行了一次“清算”,假如中国以后有管理学的话,那么,这次“清算”的成果,应该成为中国现代管理学的底线。
  
  孙先生一再强调,希望在报道中能够保持其观点的系统性,否则就会显得过于凌乱而成为感悟的小智慧。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刻了解此次报道的意图,科技智囊对孙景华进行了专访。
  
  我是一个管理的失败者
  
  科技智囊:据我们了解,你198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某新闻单位做记者,自1992年起下海创业后,十余年来一直身处商海中,但是,你却在去年出版了一本《永不消失的责任》,最近又刚刚完成了《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书稿。我们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进入到管理理论研究领域,想到要探讨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孙景华:其实,我应该算是个失败的小企业主。十几年前我从白手起家开始,逐渐地发展到拥有通信寻呼、航空游览、现代农业、广告代理等一大堆的企业,但是,我失败了。刚开始接触管理理论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搞懂自己为什么失败,没想到的是由此一发不可收,可以说被管理理论给迷住了。我还记得在企业失败后,在焦虑中胡乱地寻找原因,甚至将失败原因归咎于结交了糟糕的朋友,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好笑。
  
  今天回过头来看自己曾经的失败,原因非常简单:“不懂管理”。懂管理未必就会成功,但不懂管理一定不会成功,其实,商人的获利活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但为什么“企业管理”一词却在一百多年前才出现?就是因为传统商人的“赚钱”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企业管理,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我们所说的“企业管理”,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庞大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如何实现企业组织持续性和健康性的发展,通俗地说,一次性的赚点钱与连续不断的赚钱,不是一回事;一个人赚钱和一个人管理一群人赚钱,更是有着本质的差异。
  
  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以前的一大堆企业里,按我自己现在划分的利润来源分类来看,既有顾客利润模式,也有熟人利润模式,还有官商利润模式。在我没接触管理理论之前,我并不会去辨别这些利润模式的区分与危害,基本上是按照传统商人的“哪里有利润就往那里走”的商业本能去获取利润,实际上,在我当初读到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管理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顾客”时,还颇不服气,甚至觉得有些呆气,现在回过头来看,因熟人或官商而来的利润带给企业的肯定是伤害,而在唯一正确的“满足顾客”利润上,我又只会无师自通价格战,所以,失败就是一种必然。
  
  科技智囊:你在《中国人的管理逻辑》这部书稿中,提出了“个人”和“组织”在管理上的六种区别,在我们看来,这些管理观点非常富有原创性,在目前中国管理界独树一帜并切中问题要害。你个人的直接管理实践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你以很独特角度来看待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是否有直接的帮助?
  
  孙景华:我自二十年前离开大学校门后,就再没有走进去过,所以,我不太清楚大学教授和博士们是如何研究企业管理问题的,但是,对我自己来说,十几年的商海生涯,可以说是将商业意识刻在了骨子里。什么是“商业意识”?很简单,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孩,以最朴素的商业本能,去质问一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管理问题。
  
  比如我以前企业里的下属经理们,都是我相识多年的朋友,在我看来,他们既不缺“德能”,也不缺“才能”,但是,他们为什么搞不好企业?那么,中国传统的人才观“德才兼备”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德才兼备”的真实本意是什么?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问题常常以悖论的方式被提出,比如“究竟是管理人、还是管理组织”等等问题,当这些问题最后被纠缠在一起后,就成了浑浊的酱缸,最后常常得出一个很虚无的结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好的。
  
  就我个人来说,我不会不加怀疑地相信任何一个管理结论。我一定会去质问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管理解决之道,我都会习惯性地使用效益和效率去衡量,如果一项看起来很“伟大的理论”,既不谈效益,也不谈效率,我就会质疑它对于企业管理的价值。正是源于这样的商业思维习惯,所以,我一直想搞懂中国人常说的“榜样的力量”究竟实现了什么样的成果。中国人常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管理,如果企业里有一百个人,那么,一百把钥匙是如何配制出来的?实际上,中国人继承下来的传统商业俗语多如牛毛,而这些常用商业俗语经常是不假思索地被直接使用,其实,我就是从试图揭示这些商业俗语的真实含义开始,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的管理逻辑》这部书稿。
  
  现代管理被严重误读了
  
  科技智囊:目前中国流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以西方管理理论为主,你如何看待学习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的问题?
  
  孙景华:首先,我认为“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管理理论”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含糊其词的说法,它隐含着一种无知,即:并没有搞懂现代管理学的真实意义,而是将传统商业和现代管理混为一谈了,误以为现代管理是在继承传统商业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而实际上,现代管理和传统商业完全是不相干的两回事。
  
  今天我们知道,“现代管理学”是从管理大师德鲁克写于1946年的《公司的概念》开始算起的,为什么没有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算起?因为在德鲁克之前,所有的企业管理几乎都是在谈论“企业和利润”,从德鲁克开始,才谈论“组织和绩效”,所以德鲁克才会怒道:将管理的目的看作是获取利润,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胡说八道。
  
  实际上,德鲁克自己早就说过,《公司的概念》并不是描写“企业管理”的书、而是描述“组织管理”的书籍。非常遗憾的是,就我所看到的一些中国的教授、学者,对于德鲁克的巨大贡献也是一知半解,而所谓的结合中国特殊国情,使用“狼性精神、制胜策略”等等典型的中国式的智慧语言,在错误地解读着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实际上,假如一个老板或企业家所思考的问题是“获取利润”,那么,中国传统商业的各种赚钱的技巧和智慧,已经足够用了,他完全没有必要去学习什么现代组织管理。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再在“借鉴、批判与吸收”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了,因为问题并不是出现在这里,而是发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即:传统商业和现代管理的本质区别上。这也是我的书稿《中国人的管理逻辑》的本意,即我区分了“组织”与“个人”的六种不同,这也是对于中国传统商业一次彻底的清算行动。我们并不需要从零开始、另起炉灶,而是需要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继续前行,尤其是对于有着深厚商业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分清“正式组织”与“乌合之众”的区别,需要分清传统商业和现代管理的区别,这是前提与基础。
上一篇: 白领阶层创业的几点指导 下一篇: 07年四种思路帮你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