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报道 > 科技创业 > 创新思维与方法
创新思维与方法
  一、 时代呼唤创新
  1、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和创新的历史
  文明史历程
  技术进步与工具发展
  网络
  2、 国家——科技——人才——思维
  英国——德国——美国
  杨振宁预言
  3、 创新是振兴中华的灵魂
  二、创造、创新和创新思维
  1、创造的涵义与特征
  2、创新的涵义与特征
  3、创新思维的涵义与特征
  思维训练题
  三 、 创新方法举例
  1信息交合法
  2、检核表法
  创造与创新两个概念在特征上都有独创、新颖的共同之处,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又有一定区别。“创造”一词是带有根源性含义的概念,英文为create,最早是由拉丁语“creare”一词派生而来,其大意是指创造、创建、生产、造成。它与另一个拉丁词"crescere”(成长)的词义相近。在《旧约全书》的“ 创世纪”中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上帝在一切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和地。因而,从词源上看,“创造”一词的大意是: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活动。
  在新兴的《创造学》研究中,人们由于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因而对“创造”概念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以主体自身为参照系来下定义,例如,德国学者米德(M.Mead)认为:“当一个人自己想出、做出或发明了一样新东西,就可以说他完成了一次创造性行动。这样看来,一个 20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也就完成了一次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行动,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因为这句话早已是几何学的组成部分了”。
  有人则从创造的特征、结构和社会形式来下定义,例如,德雷夫达尔 (J.E,Drevdahl)认为创造“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不知的。它有可能是想象力或者是一种不只限于概括的思想综合。创造力本身包括根据已知信息重新组合新系统的能力,还包括把已知的关系运用到新场合中建立新型关系的能力。创造的产品尽管小一定能直接利用,也无须尽善尽美,但是,创造性活动必须是有目的和目标明确的,而不是无益的、幻想般的。可以设想它是一种艺术的、文学的或科学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实施的技术设计或方式方法”。
  有人则从发散思维与信息的关系来下定义。申克一丹齐格(L.Schenk—Danzinger)认为创造是依据最低限度的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的过程,将为数不足的信息资料,通过发散思维作出合乎实际的描写和判断,具有预见性。
  有的定义则侧重于创造的目的,强调它是为了“寻求真理”的一项新的脑力和科学劳动,而不是以效果和实用性为目的科学活动,“所以重要的是让一系列的大学研究室去探讨寻求真理的范畴和方法”(德国学者托伦斯)。
  还有的定义从创造的社会作用出发,把创造看作是理智地改变现行社会规范的发动机:“创造力是揭示新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是理智地改变现行规范的能力,使用创造力,可使问题在社会现实中得以普遍解决”(德国学者沃尔施勒格)。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描述了创造的思维特征,它包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敏感性以及心理构图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和评价能力。
  我国创造力研究专家翟立原把创造看作是一种以寻求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建立在观察、想象、思维和操作等诸多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的综合能力。
  以上对“创造”的见解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又都是围绕创造产生的本质特性提出来的,无论是个体创造,群体创造还是社会创造,概而言之,都必须在思想观念、行为操作和实物产品三个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是独特性和新颖性,即面对现存世界表现出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解决问题。
  其次,必须具有超越性和突破性,即对现存世界的思考和改造必须具有质的飞跃,具有中断性的推进作用。再次,必须具有前瞻性和预期性,即在思想观念上必须具有先导作用,预示现存事物发展趋势,指导实践的行动结果能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
  最后,必须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即创造活动及其后果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总之,创造是人类能动性活动的
  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首次获取前所未有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的科学活动。
  “ 创新”从词意上看可以理解为改革、革新、更新。相当于英语中的“innovation”这个词。现代社会已经积累下来的创造性的科学知识和物质成果,又岂是古语所说汗牛充栋所能描写于万一。对于各个不同的领域要想有所前进,都必须首先充分掌握本领域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活动,这就需要创新。创造与创新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但在其外延的包容性和内涵的深刻性上有度的差别。“创造”具有原创性意义,因而能划人“创造”范畴的活动面较窄,而“创新”则可以看作是二度创造,表现为以特定范围和群体为参照系的“新关系”的发现,并按新关系去实现其价值,是对创造概念的广义的应用性理解。因而可以纳入"创新”范畴的活动面很宽泛。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经济学的议题,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常识意义上的“抛弃旧的,创造新的”的简单缩写。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创新”,概念,其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只有经过这种创新,才能导致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按照相关系统分类法,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社会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管理制度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技术创新造就了新的生产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各种支持和激励技术创新行动的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首先,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制度,只能在一定的管理制度选择集合的约束下进行,要真正完整地实现技术创新行动及其社会和经济功能,企业必须选择适合先进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规则的组合实施制度,其次,技术创新本身的“新组合”要求和性质必然导致相关的管理制度创新,即使是运用从外界引进的技术创新成果,也要求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相适应。否则,技术创新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就会受到阻碍,甚至被扼杀。
  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从微观层面上看,主要指企业的管理制度、产权激励制度、收益核算制度等等;从宏观层面上看,主要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即国家创新体系。伴随着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微观新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等在社会制度体系中的不断渗透和生长,伴随着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诱导,将会逐步推动整个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完成。1987年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由公共和私有的各个部门与机构组成的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的网络系统。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它为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所以及中介机构之间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此外,管理创新的内容还应当包括主体创新的问题。这是探讨创新活动的题中文意,因为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主体。继熊彼特之后德鲁克(P.F.Drucker)对创新主体做过重点研究。他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50年,美国和德国同停滞的英国和法国在技术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而造成其经济差异的惟一因素是企业家。麦迪克(M.久Maideque)、平肖第三
  力、勇于承担风险、善于破坏限制创新的旧体制、力图创业开拓,富有管理能力、肯负责任的诸角色的特定组合。我国的张刚则在概括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组合技术创新主体”的概念。他认为,创新主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由多元要素组成的系统。各要素在创新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创新规模和创新发生的部门、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从而使多元组合创新主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创新活动的首要因素,其素质能力的组合状况直接制约创新活动的进行和成效。因而要有效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的深入展开,就必须采取科学民主的管理手段,实现创新主体的最佳组合。
  第二,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先导。技术创新要以科学业已积累的知识(当然也包括来自于生产经验和技术学习曲线效应的累积)为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生产方式中,高科技已经取得了生产的支配地位,如果没有建立在科学背景知识上的研究性劳动,没有知识的进步,那么也就难有技术创新的发展。例如,回顾一下集成电路技术被一代一代持续创新的历史,就不难看到其背后科学知识创新所起的强有力的先导作用。因而,知识创新理所当然成了技术创新的龙头老大。 1993年美国着名的战略研究家麻省恩图维咨询公司总裁德伯拉·爱弥顿在《知识创新:共同的语言》一文中首次提出知识创新的概念,意指通过新思想理论的产生、深化、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并使之应用到产品(服务)中去,促使企业成功,国家经济活力增强,社会取得进步。知识创新的成果表现为提供关于新事物的判断,对于经验事实的新说明、对经验定律的新解释以及对理论危机的化解。科技知识的继承和创新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研究与发展(R?/?///???? /////D),它在知识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教育,它为知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三,教育创新。现代教育应当是教研产相结合的有机系统,它是为各类创新培养后备军的演兵场和提供创新人才的“蓄水池”。科技知识的创新、扩散和使用都离不开具有现代知识的人,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也无不需要与之有关的现代知识,因而教育在现代就有了崭新的含义,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摇篮,有了创新人才才能使创新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得以成为现实的力量。因此,教育创新呼之而出。它从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思维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性品格,使学生摆脱传统守成教育的负效应,不再成为消极储存知识的
  “记忆仓库”,不再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而成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创新的主体,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各类创新对后备人才的需求。
  第四,文化艺术创新。各类创新都离不开特定文化背景的支持。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文化特指精神财富。根据思维的特点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式为主的文化活动,如科学技术活动等,另一类则是以非理性的形象思维方式为主的文化活动,即文艺活动。两者是相反相成的。艺术思维方式可以帮助科技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科技创新则可以为文艺创新提供创新工具,井为自身找到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技术创新本身就是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产生文化创新的示范效应,同时也是推动其他社会文化领域发生变迁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既表现在与经济生活相关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对文艺创新的推动上。技术创新帮助艺术创作打破常规的羁绊,为艺术种类的创新、表演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材料、新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艺术内容的创新打开了绚丽多彩的大门,并且为拓展和激发艺术家创新的灵感和现代审美追求提供了一个难以穷尽的神奇而又陌生的空间。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无比美妙的电子音乐,卡拉OK等新的文化娱乐方式应运而生;嗓音医学科学的发展促使声乐教育中创立了林俊卿“咽音”练声法;声电光磁应用于舞台,大大拓展了舞台美术表现的手段,也突破了表演艺术的时空限制;光学和色彩学的研究产生了印象派绘画艺术;丙烯材料的出现导致“丙烯画’’的产生;蔡文颖创作的“动感艺术”“雕塑”是利用电子器件所为,他使用的一切材料、方法和思想均得益于科技创新……。总之,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创新类型虽然在内容、对象、手段上各有不同,但在运用创造性思维规律和方法上则是相通的。
  创新的具体方法自从美国的奥斯本首创“智力激励法”以来已有300多种,而且新的创新方法还在不断涌现,为了能够便捷正确地掌握运用各种创新技法推动日常的创新活动,也有必要对创新的具体方法进行分类。目前国内对创新方法有多种分类,有的将创新方法分为七类:①哲理辩证方法;②科学模拟方法;③系统性方法;(4)技术性方法;⑤普及性方法;⑥艺术性方法;⑦参数性方法。这种分类法似乎把创新方法都包罗无遗了,但由于其分类标准不统一,各类可以相互兼容,因而各类创新方法的本质特征无法区分清楚。有的则把创新方法分为两大类,即根据人们创造活动的思维方式分为扩散型和收敛型两类。这种分类方法能够从总体上把大多数创新方法按思维特征区分开来,但在创新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扩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相互依赖,交替进行的。收敛性思维要以扩散性思维为前提,扩散性思维的成果必须通过收敛性思维来达到实现创造、解决问题的目的。两者互相渗透,有时以扩散性思维为主,着重打开思路,向各个不同方向去想象,去思考,提出各种方案,同时又运用收敛性思维,以集中解决问题;有时又以收敛性思维为主,对原有的各种信息、设想进行加工整理,集中提出最佳设想、方案,同时也离不开扩散性思维去想象。因此更确切地说,在实际的分类操作中可以具体分为想象型创造方法和分析综合型创造方法两大类。
  所谓想象型创造方法,就是主要运用扩散型思维,围绕创造发明的对象、目标,开阔思路,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探索,提出各种创造性设想的方法。它包括集思广益法、联想法、类比法、模仿法、逆向思维法、检核表法等等。
  所谓分析综合型创造方法,就是主要运用收敛型思维收集相关问题的各种信息,然后按照一定的目标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寻找出理想的新组合、新方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包括排列法、分析法、系统法、离散法以及情报利用法等等。
  从宏观的哲学层次来看创新方法,还有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归纳和演绎辩证统一的方法等等也是进行重大的创新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创造力是由拉丁语"creare”一词派生来的,在英语中,创造力是"creative power”,它是指在原来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产生出新东西的能力,即创造的能力。
  关于创造力的概念,由于目前尚缺乏完整的科学的研究,因此,人们只是从心理、思维、过程等不同角度对创造力下了不同的定义,尚无公认的、较恰当的定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创造力是人类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其特殊性表现在人们通过创造力的作用,在实践中以知识为基础,凭借个性品质,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或新成果。由此,可以简单地说,创造力是人们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思维以及技术的能力。
  30
  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把创造力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即“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所产生的成果对于全社会、全人类而言是首创的;后者是指所产生的成果只对创造者自身而言是新的。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产生于公元前的古希腊,在那时候的西方世界是首创。《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对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性记录的书,那还是在西汉以前的事,在那时候的东方世界也是首创。在当今世界,勾股定理尽管为大众所熟知,可是,如果有人能独立研究出同样的定理,对于该人来说,也算是创造。不过,它不属于“特殊才能的创造力”,而只能属于“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的涵义与特点
  1.创建性思维的涵义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一般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但是在具体揭示它的涵义时,创造学研究者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由于人类的创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在整个创造活动过程中,有创造性的设想、构思,也有一般的思维活动,它们同存在于某一创造活动之中。虽然,人的思维活动往往具有创造性,但是不能说创造活动中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否则就是把一切思维都看成是创造性思维了。
  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强调思维中的创造性成分。据此,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具有较高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存在于重大技术发明、新理论的创建、新观念的形成等探索未知领域的认识过程中,仅为少数天才、能人所具有,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具体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这是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的。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基础之上,并包容于广义的创造性思维之中,一般讲开发思维的创造力,都是讲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力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高水平上实现的、由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它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存在于多种思维形式之中,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直觉、类比、借鉴、中介、引伸、简化、扩充、归纳、分析、抽象、概括、模拟、替代等思维方法之中,存在于特殊与普遍、个别与一般、简单与复杂、定性与定量等转换变通的方式之中。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也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人物才具有的。至今虽然难以给创造性思维下一个严密的定义,但是可以这样表述:创造性思维是存在于多种思维形式之中,新颖独特的、产生新成果的综合性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最显着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它以一般思维作基础,在解决疑难问题时,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倘若不具备这种突破性的思维,就算不上是创造性思维。而且这种思维的突破又必须与创新紧密相联,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开辟新领域,提出新方法,开发出新产品等等。
  就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表现形式而言,创造性思维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突发性。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突然的,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以飞跃的姿态出现,而难以预料和控制。如数学家高斯为证明一条原理,几年时间也没有解决,但在自己未注意时,一下子解开了,他说:“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起来了。”创造性思维的这种突发性特点,表面看是非常神秘的,事实上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偶然的突发性背后有其必然性的规律支配着。科学家赫尔姆霍兹说过:在对问题作了各方面的研究之后,“巧妙的设想不费吹灰之力意外地到来。”周恩来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没有长期积累,也就无所谓偶然得之,偶然得之是建立在长期积累这个基础之上的,长期实践和积累,使偶然得之具有了产生的必然性。
  (2)触发性。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的是受到某种外界条件的触动和启发,即由意外的事件导致的。导致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这种意外事件,就是机遇。机遇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起着催化的作用。在科学史上由于机遇的启发而作出重大发现、惊人创造的轶闻趣事举不胜举。例如,我国生物学家朱洗提出将印度蓖麻蚕与中国野蚕杂交的设想,并经过两年实验研究,战胜了引进印度蚕的种种困难。在进一步选择中国蚕与之杂交时,却屡遭失败,实验组的同志都为之愁眉不展。在一个夏夜,正当他们于实验室中围桌而坐,相对无言地思考时,机遇来了:灯光引进一只飞蛾,一只野蚕蛾。朱洗教授一眼就认出这是椿蚕蛾,并联想到古书上有关“椿绸’’的记载,他发现这种在我国分布很广的椿蚕竟是非常理想的杂交对象。问
  题就这样简单地得到解决。创造性思维的触发因素是促使事物转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对创造性思维的出现起着导火线的作用。当然,并非存在触发创造机遇的外部条件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机遇不是守株待兔的结果,而是积极实践的产物。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
上一篇: 给大学生创业的三大建议 下一篇: 温州女大学生包地种玉米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