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失败教训 > 战略环评应成宏观决策的前置环节

战略环评应成宏观决策的前置环节

 国家环保总局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6月22日成立,并将在近期将对成渝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等进行研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 “中国推进战略环评已经刻不容缓。一些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时,较少在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上考虑环境与资源因素,带来了深刻教训。”

  环境的破坏既是对民生的侵害,也是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伤害。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是要避免只顾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的现象。环评是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的环评制度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环评执行率也在稳步提高。然而,目前主要推行的是项目环评,即对单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评估,这种单项的评估日益被证明效果有限。

  事实表明,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决策失误,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及一些地方不太恰当的产业规划、布局等。这种决策失误带来的环境破坏是项目环评无力解决的,而只有加强战略环评,对区域规划、经济政策进行前期整体环评,才可能杜绝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

  其实,战略环评在我国并非陌生词,每次区域性环境问题成为公共话题,如此次备受关注的PX项目之争,都有专家提出要强化战略环评。我们也进行过战略环评的探索,如天津市对污水资源化政策的战略环境评价,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于2006年通过专家评审。然而,总体而言,战略环评所受重视仍然不够,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战略环评还没有像项目环评那样,成为制度化、强制化的必须步骤,尚未进入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及布局的决策链。

  与项目环评相比,战略环评的难度更大。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3个方面的困难,即缺乏系统的战略环评理论和技术方法;部门间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国内战略环评队伍比较薄弱。事实上,可能遭遇到的抵制、公众参与意识薄弱以及较为复杂的利益博弈问题,可能是战略环

评更为根本的阻力。这些阻力的化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战略环评制度化、常态化,使其成为决策链条中的一个必须环节,真正科学有效地规范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制度化的战略环评,不仅能够加强公众监督意识,还有助于更好地与公众的监督产生互动,使环境保护的监督力量更强大,监督行为更有效。

  以往遇到区域性环境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该项目的合理性,质疑项目环评中的问题。而战略环评制度化并且被广受认可后,公众就会更有意识、更深入地从经济决策、产业规划和布局的角度去追寻问题之所在,这显然更有利于环境问题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解决。

上一篇: 创业者该如何赚钱 下一篇: 手机域名:又一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