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人物 > 管理小故事:决策的两难

管理小故事:决策的两难

  西汉有个周亚夫,治军作战是个高手,汉文帝视察细柳营时看到了这一点,称其为“真将军”,

而且在临终前给他的儿子景帝交代,将来万一打仗,这是用得上的人物。“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

将兵。”很快,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统兵上阵,与吴楚乱军对峙,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

  这时,周亚夫面临着一个决策的两难选择。吴楚乱军剽悍凶猛,利在速决。周亚夫屯兵中原,以

逸待劳。乱军打不过周亚夫,就去猛攻“居膏腴之地”的梁孝王。梁孝王吃紧,十万火急向周亚夫求

救。景帝也下达诏令让周亚夫救梁。周亚夫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如果救梁,等于放弃了起初制定的基

本战略,这正是吴楚乱军所希望的。而如果不救梁,梁孝王是汉景帝的亲兄弟,万一有个闪失就得吃

不了兜着走。对此,周亚夫的选择是抗诏不救梁,坚持原来的坚壁清野、固守不出战略。最后,这一

战略果然取得了成功。吴楚乱军的粮道一断,军需匮乏,兵败如山倒。梁孝王死守睢阳,虽然万分危

急,但总算挺了三个月,迎来了胜利。

  由此看来,周亚夫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且慢,他的这一选择保住了汉室江山,却得罪了梁

孝王。生死关头,见死不救,不惜以牺牲梁孝王为代价,而梁孝王在当时是红得发紫的主儿,凭借他

与皇帝的同胞关系,深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甚至在太后的撺掇下,还有过让景帝“传位于梁孝王”

的说法,这岂是周亚夫能得罪起的!果然,为汉朝立了大功的将军,虽然胜利后当上了丞相,但这丞

相当得实在不太顺当。就连本来信任他的汉景帝,也讨厌他的桀骜不驯,发出“非少主臣也” 的感

叹。所以,悲剧就难免了。最后,周亚夫父子因为买了陪葬用的兵甲,被以谋反罪逮捕。他辩解说这

是葬器,又不是真正的兵甲。审他的官吏一句话就把他噎了回去:“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于狱卒之手。

  周亚夫致死之由不止一条,但与梁孝王的交恶无疑是其中重

要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导火线。正是

由于当初不去救梁,梁孝王不断在汉景帝那里说他的坏话,太后推波助澜。同周亚夫相比,景帝同梁

王、太后的关系要亲近得多。这一层,当初周亚夫下决心不救梁的时候,何尝不清楚?决策选择的难

处正在这里。用当今语言来说,这就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如果没有

这种冲突,决策就是傻瓜也能做的事。而按照我们的教科书,一旦发生了决策选择的冲突,就应当牺

牲眼前利益来保证长远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周亚夫正是这样做的。恰恰是这种无比

“正确”的选择,把他自己逼上了绝路。

  凡是要在这种两难处境中进行选择的决策者,多数是没有断然牺牲自己利益的勇气的,尤其是牺

牲自己的生命就更难。不管我们那些大道理说得多么冠冕堂皇、无懈可击,现实中的决策者,遇到这

种情况,往往会倾向于尽量不损害自身利益的选择。这就给我们的决策设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

题:如何在这种两难决策中,设计出不损害决策当事人利益(最起码不要损害到不可承受的地步)的

方案?如果实在找不出这种方案,那么,在保证长远利益的同时对受损的眼前利益做出适当补偿,在

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努力把受损的个人利益控制在低限,就是决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不考虑这种影响当事人选择心理的因素,仅仅从客观条件角度来论证决策可行性,哪怕这种论证

挑不出一点毛病,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即使拍板也往往会出现执行偏差。如果稍微仔细考察一下,

就不难发现,那些执行走样甚至变味的决策,问题多数出在这里。

上一篇: 推销诚信——双赢思维模式 下一篇: 赛欧领跑汽车文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