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成功故事 > 莆田鲍鱼养殖的致富故事

莆田鲍鱼养殖的致富故事

时间: 创业成功故事 莆田鲍鱼养殖地址
莆田鲍鱼养殖的致富故事
  莆田是我国鲍鱼主产区,现有鲍鱼苗种养殖场16家,每年收获一至两季,每季可培育鲍鱼苗种5000多万粒。与此同时,海上筏式网箱养殖鲍鱼约在1.88万箱,拥有鲍鱼2.3亿粒,成为全国最大的浅海浮筏式网箱养鲍基地。
  “水土不服”怎么办
  南日岛拥有18个列岛,海域面积宽广且海深。1997年10月,首批5万粒皱纹盘鲍从大连通过空运、陆运、水运来到南日镇海域开始安家落户。
  刚开始养殖时,这些“外来鲍”在莆田有些“水土不服”,给养殖户带来不少的困惑。一些科技人员经过认真的研究,创造性地进行“皱纹盘鲍浅海筏式吊挂养殖 ”,并改投饵料为莆田沿海出产的新鲜海带、紫菜、龙须菜等,这些养殖技术、模式、方法还是全国同行中的首创。南日镇采取这些方式经过一个周期的精心养殖后,第一批成活率达到78%,第二批成活率高达93%。养殖户们看到了希望,充满了信心。
  如今,南日全镇17个村都养殖鲍鱼,养殖人员多达1万来人,占全镇人口的1/5,鲍鱼养殖数量已达到1万多箱8000万粒,养殖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养殖范围由过去单一的荒岛鸟屿养殖基地扩大到浮屿、东头屿、西罗盘、沃仔里、线屿荒岛等六大养殖基地。养殖模式也由单一的网箱养殖发展到网箱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样化模式。现在南日全镇鲍鱼数量占秀屿区鲍鱼养殖规模的3/4,产量达360吨,年产值达3.7亿元。眼下,“南日鲍”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李钧博士与“南北转场”
  说起莆田市的鲍鱼,自然会提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李钧博士。
  那是2002年,莆田市东埔镇的林启明羡慕鲍鱼养殖的高额利润,硬着头皮投资100多万元建了一个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莆田海区水温太高,夏天鲍鱼成活率低,并且鲍鱼养殖场建在海面深水区,远离海岸线,多发的台风常常给这一行业毁灭性打击。
  这一年年底,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李钧博士到莆田市挂职担任主管科技的副市长。了解到养殖鲍鱼的风险后,他带着林启明赴辽宁、山东调研,经过反复考证、试验,决定让鲍鱼南北对调:每年4、5月至10月,鲍鱼北上大连“避暑”、避台风;11月至次年4月,北方的鲍鱼回到莆田“越冬”。李钧又牵线搭桥,让林启明的公司与大连两家集团“联姻”。两地夏冬季互换鲍鱼养殖的海区,各自提供安全、后勤保障。很快,林启明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下子成为养殖2600万粒、总投资8000万元的“龙头老大”。后来,林启明的养殖模式,又辐射带动了130多户农民、3500亩海区,一年可为农户增收7000多万元。
  现在,一到5月份莆田气候转热时,那里的鲍鱼都要转场北方威海荣成海域养殖;11月份北方气候转冷时,莆田则把鲍鱼转场老家石城海域养殖,这种南北转场对调养殖的方法,使鲍鱼成活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以上,生长周期也缩短了3到4个月。
  鲍鱼度夏基地
  这些年,莆田海区的鲍鱼北上度夏,成活率提高了,但养殖成本也上去了,而且活水船北上途中会遇到淡水与海水交汇,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鲍鱼死亡,造成重大损失。2006年初,山乐屿村的村民倡议在岛上建立鲍鱼养殖度夏基地。村委会主任肖清泉说,基地建成后,将初步满足400万粒鲍鱼度夏,改变以往“靠天养鲍 ”或“北上度夏”的历史。眼下,这个占地近2000平方米,由村民们合股投资400多万元建起的鲍鱼度夏基地,即将发挥作用。
  莆田鲍鱼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以前,秀屿渔民每到收成季节,渔民就为海带、紫菜的销路发愁。现在,紫菜、海带不出村,全用在鲍鱼养殖上,因而澡类身价大增,紫菜每亩净利润由原来的1500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元。
上一篇: 连锁洗衣店成功经营案例 下一篇: 如何成功并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