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起步 > 创业常识 > 语文的快乐学习法二:列表法

语文的快乐学习法二:列表法

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知识列成图表,便于张挂,比较学习,这样就大大有助于学习、记忆和整理知识。可以列表的语文知识很多,如:修辞一览表,短语一览表,文学常识表等。列表时要找好类的共同属性,如时间属性,古代、唐代、唐中期;地域属性,中国作家,北大荒作家:特征属性,豪放派还是婉约派,边塞诗人还是田园诗人等。
  下面特从《语文用法》中给大家选登两幅供参考。
文言文断句方法表
文言文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和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下面介绍起辅助作用的几种方法。   


方法

说明和举例

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经过反复诵读,首先要抓住主要点。记叙文要初步知道说的什么人、什么事、经过如何;议论文要初步知道议论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材料议论的等。基本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断句基础。 探求意义、语序、句式、重点解决疑难 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这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所闻”是名词短语,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因而应在“民闻”后断开,加逗号。 注意行文中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古文写文章讲案语句整齐对称,行文中句时参考。如“良疱岁更刀折也”,经过研究可知,是一组并列的对偶句,应断为:“良疱岁更刀,割也;族疱月更刀,折也。 注意对话标志 一些对话的标,如“曰”、“云”、“言”等,也可供断句时的参考。如“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余人也”,应断为: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体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余人也。” 注意常用虚词 常放在句首的“盖”“夫”“故”“岂”放在句末的“之”“也”“矣”“焉”“哉”“欤”“耳”等,也可作为断句时的勿丧耳,
应断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方法 说明和举例 读准字音 要用普通话   读音以现代普通话标音为准,为特定要求,不要读古音。 破音异读   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凌音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读法。如“欲王关中”中的“王”应该读wang,动词,为王、成王业的意思。 假借异读   当甲字与乙字通假后,即读乙的音,“汝识之乎?”中的“识”通“志”,记住的意思,应读zhi。 古音异读   有些专有名词,保留了古音。凡已废除古音、统读今音的,应该今音。未规定的,依传统音读。如“吐蕃”的“蕃”应读bo,“可汗”应读ke han。 读准生字   有些生字,要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可含糊,如“不稼不穑”的“穑”应读se;不要读为qiang。 读清句读 读好单音词   古代相连的两3个单音词恰是现代语中的一个复音词,要分工讯。  “鼎足之形成矣”,“形”、“成”为两个单音词,应读成“鼎足之形/成矣”。 读好长句   读长句在句中应不停顿,辨清语意和语言结构。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读好长语词   有些虚词在句首领起全句及至全段的,须单独停顿。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读出语气   要重视文章的语气,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诵读古典诗歌,更要注意节奏和感情,才能把诗歌的风格、意境表达出来。

 


案例:



要质量,争效益

李挺(复旦大学)


  时光飞逝,1999年高考已成为回忆,而备战2000年高考的发令枪又在低我一后的学弟、学妹中鸣响了。走过这段人生经历的人最能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最能理解后

来者的种种心境。如何向复习阶段的分分秒秒要质量、争效益,以最终的佳绩实现编织良久的求学深造之梦,或许正是此刻的高三学子最为关注的话题。竞争是激烈、残酷的,绩揭晓之时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空有美丽的大学梦却不付诸实干与拼搏者毕竟为数不多,而更多的则是看似整日忙碌,精疲力竭,可是力气没花到点子上,结果脑海里还是迷迷茫茫的一大片,就像一团理不清的乱麻,这就是所谓的“事倍功半”。从“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因素便是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如果说600分的高考试题以书面形式考察了我们的分析、归纳、论证、想象、表达等能力,那么此前长期大容量、高负荷的复习备战,则蕴含着另一场无声的竞争,是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复习方法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赢得了后者也就意味着获得了前者的胜利,意味着你是一个真正的学习的强者。
  我不敢苟言自已是这两场竞赛的赢家,因为能力的磨练与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我仅是朝着“强者”的目标执着地迈出一步又一步,我将用四个“善于”来罗织过去一年复习中的片断回忆,说与大家交流、共勉。
  要善于以本为本。教材是学科之本,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直接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试题在高考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不少同学甚至于老师都开始对“以本为本”的原则产生怀疑,认为与其多读课本,不如搜罗各类试题或借鉴报刊杂志,在应试上也许有获得“妙手偶得”的机遇。这种侥幸心理实在要不得。倘若我们本末倒置,那么在浩瀚的题海、连绵的书山中就难免迷失方向,结果“欲速则不迭”,空耗精力。我是选修文科的,而我发现“以本为本”的原则在理科的复习中也值得贯彻。一位前苏联的数学家曾这样说:“解题,意味着将要解的问题转化成已解的问题。”而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则说:“我们青年人,知识虽有限,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强,必须记住许多东西,将来使用时就会左右逢源,一呼百

应,十分得心应手了。”两位数学家的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提醒我们:复杂的习题往往建立在简单的题目基础上,如果我们能有相当数量的基本题及解题模式垫底,较为复杂的综合题也就有了“人门”的钥匙。为此,复习伊始,我们有必要分配足够的精力与时间给教材上的经典例题,不断概括、归类和积累,一旦需要,大脑将如同计算机一样,源源不断地将有用信息输送出来。你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或经叠加组合,或经分解装配就能得出一道综合题的解答。
  要善于点面结合。时间紧迫,要求全面是迎考复习的显著特点。复习要统现全局,巨细无遗,但又切忌流于形式,浮光掠影。这就要求我们从每一知识板块中精选一些典型材料作为解剖的“麻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如小说中的(祝福》、《药》,散文中的《荷塘月色》、《风景谈》,议论文中的《拿来主义》,说明文中的《景泰蓝的制作》等。抓住了这些典型篇目,就如同抓紧了鱼网之纲,纲举目张,就能以简驭繁,事半功倍。我在复习高中的小说时,就遵循了“点面结合”的原则。以《祝福》为例,我仔细回顾了老师上课时的教学思路,制定了理解小说的四部曲:首先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然后着重理解祥林嫂的性格特征,接下来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角度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最后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对精彩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如三次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如以鲁镇人精神析福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等。这样逐步深人的阅读理解不仅适用于《祝福》,同样适用于其他小说作品,因而成为我个人分析小说的一般规律与要领。掌握了这四步曲,也就仿佛掌握了阅读同类文体其他作品的“钥匙”,从而实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使我们身处文海有舟可渡,面临书山有车可行。
  要善于联想归纳。“前背后忘”似乎是我们复习中的通病,其实,一篇文章,无论多么生动,无论你曾背得多熟练,只要有一段时间你不去复习,那其中的内容在你脑海中

的印象必然会日趋暗淡。这种“前背后忘”不是因为.难记,而是缺少“复现”的机会。让我们对症下药,唯一的办法便是让脑海中已有的知识不断复现。以英语为例,学到1ovely(美的)这个词时,我们不妨联想到曾学过的一系列同义词,比如pretty,handsome,fair等;比如light解释为“光”时,我们不妨联想到“轻的”、“照亮”等其他释义,复习到care时,我们可联想到take care,take care of,care for,care about,careful,catetess,carefuJness等;归纳复习的实质就是以旧带新,温故知新。把结构相同、相反的内容登记在一起,每每登记新的伙伴时就把已登记的进行一轮复习,检查这些单词或短语动词在音。形、义、用四方面掌握的情况,在不断的积累中进行联想与对比,以达到加深理解和提高运用的能力。文科如此,这种善于联想的发散性思维也同样是获得理科复习主动权的好方法。我高中时代的数学老师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每节习题课上,他仅仅给出两道例题,然而,由一道题目伸发开去的探讨与总结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例题本身。比如他会问:“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还可以推出哪些结论?”或“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又可以引出什么新的结论?”或“从这个特殊的例子可否略加条件,推广成一般规律,该如何表述?”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分析归纳,拓展引申,我仿佛感到自己已从被动的题海圈里走了出来,获得了复习主动权,提高了解题的技巧与能力。坚持发散性思维,看似效率降低了,其实实际效益的提高是不可估量的。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发现的数学结论,最不可多得也最深刻难忘,这也许就是老师们常说的“数学素质”吧!
  要善于博现约取。在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大多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深知博览群书对于提高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然而,高考的压力使我们不自觉地淡化或完全放弃这个习惯,这是没有必要的。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却缺乏新鲜素材的积累,待到考试时临渴掘井,思路就会阻滞。在我们周围其实有许多丈质兼荚的文章供我们学习、借鉴。除了选取教材的经典之作,报刊杂志上思想新、文字美的千字时文也可以为我们提供较多的写作养料。其次,我们不妨大胆地借鉴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年龄上的同一层次使我们更易于相互理解,得到启迪。最后,我们还可以适当分门别类地贮存一些名人故事、名言警句等,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然,“博观”是为了“约取”,借鉴决不等同于照搬照套、鹦鹉学舌,关键在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一如鲁迅先生生前倡导的“拿来主义”。
  在以四个“善于”罗织了一些过去一年复习的回忆后,想要匆匆搁笔了。我将这些视为“抛砖引玉”式的交谈。正如在开首我便提出“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这一命题,而“合理”首先必须是适合于自己的。我无意于把四个“善于’’推广给每一位高三学子,谨希望通过它们,大家能够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奇妙与功效;谨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每位高三的拼搏者都能寻觅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一条通往成为学习强者这一成功彼岸的道路。让我们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携手同行!

上一篇: 设计的二十七个常识 下一篇: 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