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起步 > 创业机会 > 联想的机会在哪里?

联想的机会在哪里?

     北京时间3月9日晚上21时,联想集团与IBM正式对外宣布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前完成对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审查,通过该审查为交易的继续进行铺平了道路,有关合并工作将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

  这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尽管戴尔或者惠普等竞争对手可以利用这段间隙稍微占到点便宜,但是联想的未来是否成功,应该说这个插曲不会影响大局,更主要还要看并购之后的业务发展,新联想董事长杨元庆面对媒体的时候也坦承,联想仍然需要面对四个问题:客户保留问题、员工保留问题、业务整合以及文化整合。而这些问题也是联想这次并购案被媒体定义为“大赌”的焦点所在。

  不管怎么说,新联想已经准备出生了,与其在恐惧与担心中被吓死,倒不如从危机中发现突破的机会。有人说危机应该拆开来看,就是“危险加机会”,危险中有机会,机会中有危险,所以我想从乐观的角度来分析,新联想还有没有机会?机会在哪里?

  首先,舆论的担心往往并不是从产业分析的角度,而是以一种先验的经验论角度来看待,认为联想不可能做好,一个典型的逻辑就是,IBM那么优秀,IBM都不能把PC做好,联想怎么能做好?况且用的还是IBM的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小看了 IBM,IBM在PC上的亏损,本质上当然是产业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固然有困难,但并非不可能,那IBM为什么不去适应呢?用一句中国话概括就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关键是IBM找到了IT服务这个对他来说做企业更舒服的领域,所以他的企业重心在服务领域,PC就成为了一个从属业务。从属业务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机理上应该服从于主导业务,否则企业内部在决策方式、奖惩机制、员工考核等一大套内部管理上就要执行另外一种标准。IBM做为一头“大象”,并不只是指其身躯庞大,更主要的在于IBM是“动作慢、做大事”,他的决策过程就是反复斟酌,力求完美,但一旦决定了就认真执行

,但如果转变为效率型的运作就需要时间敏感型的决策方式,对企业内的人员来说,并不是说哪种方式无法做到,但却很难做到在两种方式间来回切换。或许说我们中国的企业不是可以做到吗?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大部分都还没有到那种“强文化管理”的地步,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属于只有“外家功夫”还没有内功的企业,所以这种冲突并不强烈。况且美国人追求做事简单,不像我们中国人这么灵活,所以就更难以做到了。柳传志说IBM卖PC是“穿着西装卖油条”,不是说IBM人天生就是不会“卖油条”的人,脱了西装照样干。只是从企业内部管理的一致性、简单化的角度必须穿“西装”。把PC业务分出来之后,这种冲突带来的限制就不存在了,中国古语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对于那些做惯了PC的人来说,都到了这个份上,“脱了西装”说不定就是个“卖油条”的好手。

  第二,IBM是一个有着八十年年深厚积累的文化底蕴的卓越企业,而联想才二十年的时间,联想的文化在强大的IBM文化面前,能够起作用吗?这是个80:20的比例。从这个角度看,联想是处于下风。但是做为一个中美融合的企业,从文化的对比看,还有另外一个比例,那就是5000年的中华文化对200年的美国文化,是5000:200,怎么说呢?做为一个有5000年文化积累熏陶出来的中国管理者,在处事方式上比只有200年历史文化积累的美国人可以借用的智慧要大的多。顺境、逆境,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从历史的案例中找到智慧的源泉,就说这次美国政府的“刁难”,换成美国人或者其他人可能因为受了委屈就“宁折不弯”,就此罢休。一个中国的管理者就会想到韩信还受“胯下之辱”呢,最后不是也成了气候?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点委屈算的了什么呢?所以在联想的策略中,“妥协”是让人感觉最无奈的事情,但是也说明联想在逐渐变得成熟。当然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也使得中国人的“出路”太多,从而缺少了一种一往无前的硬度,这导致宋

代以来,中国屡次失败于文化比较单纯因此也比较野蛮却骠悍的民族,这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更新与复兴问题,这个话题太大,这里不深入展开。

  第三,联想以前也有一系列的收购,但都以失败告终,这次整合的任务更艰巨,联想的胜算不是更小吗?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失败的案例成了联想一笔难得的财富,从而使得联想走向成熟。试想如果2001年IBM第一次向联想“求婚”的时候,联想真的接受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态度?以当时联想以及少帅杨元庆的“年轻气胜”,别说你是IBM,就是“公主”也得给你来个“三打金枝”吧?也可以想象如果以那样的一种态度去整合,估计和三星整合DEC的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但是这三年联想在并购中受了挫折,一方面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一方面在操作上“吃一歉,长一智”会更加成熟,所以从好的方面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联想只要别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畏手畏脚,以前的失败就是就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当然,即使整合成功了,毕竟最大的难题还在于如何应对戴尔和惠普特别是戴尔的竞争,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惠普的PC业务虽然也经营困难,但惠普毕竟还有其他的出路,大不了一分了之,其他索尼、NEC、西门子等日本和欧洲企业都是如此,只有联想和戴尔高度依赖于PC,除了死磕没有其他退路,所以“三国演义”极有可能演化为“绝代双娇”,联想面临的根本问题还是如何战胜戴尔至少是长期共存的问题。

 那么在戴尔已经坐大,势如破竹、无与争锋的形势下,联想的机会在哪里呢?其实,在戴尔如日中天气势如虹的时刻,不利于戴尔的因素也正在慢慢积累,而联想的机会就在其中。

  第一、对“在位资源”的利用,戴尔的直销模式非常“毒”,起来一个戴尔,一系列靠PC吃饭的就都要丢饭碗,戴尔现在的市场份额是18%,加上其他做直销的企业,可能也就是在20%多,分销对直销,至少目前的比例还在3:1之上,但是以联想的说法, 10大P

C经销商,唯一赚钱的只有戴尔和联想,联想的赢利和戴尔比还只是零头,戴尔几乎以不到20%的销售额,汲取了整个行业100%的利润,而大部分分销模式的PC厂商却只能在戴尔的锋芒之下苟且偷生.。这种局势比较微妙,但确实存在着机会,因为分销模式尽管不赚钱,依然是个庞大的体系,固然向直销转型不容易,而要马上消失也不可能;另一方面,分销不容易转为直销,同时也意味着做直销的戴尔如果收购这些企业也是得不偿失,所以戴尔不去收购一些亏损公司的业务,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戴尔只是逐渐的把市场的效率之弦绷的越来越紧,逐步推进,驱赶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亏损倒闭的深渊而扩大自己的地盘。特别是对于PC只是做为公司的部分业务的大公司来说,PC业务的效率之战还不只是能不能跟上的问题,而是导致了PC部分越来越变成和公司的整体组织特性相背离的 “飞地”,不但食之无味,而且引起企业整体结构的不谐调。IBM放弃PC业务,不仅是因为不赚钱,更主要的要管理这样一块业务,就需要在公司整体管理上给这个业务设置一个“特区”,带来管理上的困惑。所以这一大块“在位资源”不欢迎戴尔,在人心向背上,可能更欢迎联想的到来,即使这是一块日渐消融的冰山,但也不会马上沉落,至少可以成为联想暂时生存下去的一块支撑。

  第二、业界对超级恐龙的恐怖心理。戴尔被形容为“IT界的沃尔玛”,而沃尔玛做大之后对上游产业的压迫,不能不让PC产业的上游厂商对戴尔的垄断产生戒备,包括微软和英特尔。所以戴尔成长到一定程度,上游厂商在心理上就希望有能够制衡戴尔的企业,就像联想在国内做大之后英特尔试图扶持其他小厂商以争衡一样。但在国际市场上,微软和英特尔等上游厂商最担心应该是戴尔,而联想却可以从被制衡变为制衡的筹码。上游厂商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客观上形成了有利于联想的外部形势。

  第三、联想有同盟军,戴尔是孤军奋战。除了上游厂商会逐渐倾向于联想之外,戴尔向IT服务

、信息家电领域的扩张,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戴尔的竞争对手行列。很明显IBM把PC业务给了联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制约戴尔的目的。IBM承诺做服务时候采购联想的电脑,就形成了一种同盟关系。同样,戴尔的业务范围扩展越大,竞争对手就越多,就有更多的企业可以成为联想的同盟。当年曹操比较弱小的时候,可以利用各路诸侯各自为战的弱点逐渐壮大,但是统一中原达到空前强大之后,反而促成了孙刘联合,导致赤壁之战的失败,可见强大之后如果不能控制崛起的节奏,反而会进入更大危险的区域。而戴尔的睥睨群雄,事实上正在把自己置于行业“公敌”的位置,除非戴尔可以一统天下,否则就会在逐渐积累的反抗势力面前逐渐显露出“强弩之末”的疲软。

  第四、联想依托的是成长性市场,戴尔依托的是成熟市场。戴尔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是30%多,联想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是接近30%(加上IBM的中国PC市场份额之后也是30%多)。本土市场对一个跨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戴尔的称雄很大程度是由于有广大的本土市场的依托,但是美国市场是一个成熟市场,市场量大但成长率低,而中国市场正相反,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随着中美市场在市场总量上的对比变化,对联想和戴尔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虽然WTO之后,“沼泽地”不见了,相信在本土市场,联想要给戴尔制造点 “不对称性”,办法总是应该比困难多。

  第五、当然最主要的决定力量在消费者那里。联想最重要的发展机会,还在于PC从标准化产品向非标准化产品的回归。戴尔的业务模式非常需要产品的标准化,而戴尔所谓的“个性化”只是标准化配件的不同组合。如果消费者看重产品的非标准化、个性化、感观化,戴尔的直销威力就会大打折扣。从消费的发展规律看,标准化到极至就会向非标准化发展,非标准到一定程度又会集中到标准化,这有点像中国历史的 “分久毕合,合久毕分”。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世纪初美国汽车业

的变化,一开始是市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车型,老福特依靠标准化的“T型车”大大降低了产品价格,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鼎盛时期占据一半的汽车市场份额,但是这时候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低价格,又开始注重汽车的美观、豪华、舒适、地位象征等个性化的需求,而固执的老福特拒绝改变,坚持以黑色“T车”打天下,逐渐被拥有多种产品类别的通用汽车超过,再也没有翻过来身。同样,随着PC的性能更强大,价格的进一步降低,标准化的PC终端将逐渐让位于加入丰富工业设计元素的时尚信息终端,IBM推出“CELL”芯片,设计体积更小的 PC,以及索尼PS的流行,苹果的时尚电脑吃香,都是这个趋势的一种端倪。在这种趋势下,戴尔适应于标准化产品的价值链就会变得力有不逮,而这正是反戴尔阵营厂商的机会所在,其中也包括联想。当然以联想做PC机箱的那点工业设计水平肯定是远远不够,但如果通过IBM和索尼、苹果合作,则一定会是另外一种景象。

  当然,机会只是机会,联想能不能抓住,首先和IBM整合成功是前提,自身的能力是基础,而把机会转化为成功还需要对战略路径的精确把握。

上一篇: 联想研究院 下一篇: 如何发展全球品牌的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