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项目 > 美容健康养生 > 致富金点子: 郭师傅擦鞋创新才发财

致富金点子: 郭师傅擦鞋创新才发财

致富金点子: 郭师傅擦鞋创新才发财
 
 
在莫愁新寓小区休闲广场附近,有一个擦鞋铺。破墙而出的小门面,门口摆了一排洗好的球鞋,紧挨人行道有四个擦鞋摊子,铺子被挤在美容店、棋牌室之间,毫不起眼。在街坊四邻的眼中,这个擦鞋铺,除了老板的手艺好一点,客源多一点以外,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可就是这个面积不到8平方米的擦鞋铺,最近一段时间可是大大地出了一次名。
    这家小铺子的老板姓郭,人称郭师傅,而这家小铺子就是名噪一时的“郭师傅擦鞋店”。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郭师傅的创业经历,引起各大媒体甚至中央电视台的高度关注。据了解,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组将来南京采访郭师傅发明的鞋蜡。南京和江苏的媒体就更别说了,三天两头就有记者扛着摄像机,拿着采访本来采访郭师傅。
    忽然间,郭师傅这个普通的擦鞋师傅,成了全国皆知的创业能手。更有媒体报道,靠着自己发明创新的鞋蜡,郭师傅一家每年可以收入10万元,他的鞋蜡配方也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取经。
    但是,在本报记者随后进行的深入调查采访中发现,其实郭师傅的创业经验,远比这鞋蜡配方要值钱得多。
    为生计无奈走上擦鞋路
    “哎,当初哪想到会有今天,只不过想把肚子填饱罢了。”面对记者,郭师傅谈到过去不无感慨。
    据记者了解,郭师傅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老家安徽固城来到南京的。“说实话,当初从江浦来市区,全部家当就是一个扁担。后面跟着儿子,怀里抱着闺女,跟‘超生游击队’没两样。”
    那时候郭师傅才20多岁,靠在工地打工赚点辛苦钱。每天工资只有六块七毛五。“那时候真的苦,但是没手艺也只能吃辛苦饭。”
    郭师傅觉得他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此后,他一有空就上街,看人家是怎么赚钱的。
    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一位四川的擦鞋师傅,从此走上了擦鞋的道路。
    1992年年底,郭师傅开始在新街口大华电影院门口摆起了擦鞋摊。虽然经常被市容、城管追得到处跑,但至少解决了一家老小吃饭问题。
&nbs

p;   郭师傅认为,光吃饱饭远远不够,他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走访了南京所有的擦鞋老师傅,不断改进自己的擦鞋技巧。
    凭着过人的技术,郭师傅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其中一个是一家洗浴中心的老板,他欣赏郭师傅的手艺,于是请他去洗浴中心替人擦鞋。
    “那年可真好,每个月能赚五六千。”可也正因为收入比别人多得多,郭师傅遭到别人的排挤。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了干了3年多的洗浴中心。
    1999年,郭师傅又回到了四处摆摊的擦鞋生活。但到处摆摊总归是占道经营,城管老是跑来赶郭师傅,擦鞋摊子也被收了几回。好心的城管队长告诉郭师傅,他在菜场摆摊非管不可,如果郭师傅搬到小区里面,他们就不管了。于是2001年郭师傅就搬到现在的地方——莫愁新寓。
    谈起第一阶段的创业经验,郭师傅总结靠的就是“吃苦”二字。按他的说法就是:“擦鞋其实不丢人,都是靠手艺吃饭。”
    郭师傅认为干什么都是从吃苦开始的, “吃不得苦,又想过好日子,那只有去偷去抢了。”朴实的话道出了现代人创业最缺乏的一项精神——吃苦。
    创新鞋蜡引来红火生意
    自打将擦鞋摊搬进小区,郭师傅不用担心城管来赶他走了,可是客源又没有了。小区里面人流量毕竟比不上菜市场,那个时候郭师傅的擦鞋生意落入了低谷,租了一个门面800块钱,每天只能擦十来双皮鞋,赚个几十块,连房租都交不起,一家人又陷入了困境。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远在四川,有个擦鞋师傅搞出了一种鞋蜡,擦在鞋上可以防潮、防霉、防灰,生意特别好。
    郭师傅想都是擦鞋的,人家能搞我为什么不能搞?下定决心以后,他一有时间就开始琢磨鞋蜡。
    他先是找到凤凰西街的一个擦鞋老师傅,向人家请教如何才能让擦过的皮鞋不沾灰。然后他跟鞋油厂的送货员要了一些成品的鞋蜡,按照说明书上的配方搞清了鞋蜡的组成成分。每天晚上只要闲下来,郭师傅就抽着烟琢磨鞋蜡的配方。
    郭师傅告诉记者,光是确定蛋清、鞋乳、白醋三大材料,他就实验了不下100多次。


    可是,郭师傅毕竟只有小学文化,想要自己配出一种实用的鞋蜡谈何容易。在失败了多次之后,郭师傅也放弃过,一连几个月,郭师傅都不愿再去碰鞋蜡。可是全家毕竟要吃饭,他只有硬着头皮去干。实验了无数次之后,初步让自己满意的鞋蜡终于配成了。
    用上自己配成的鞋蜡,皮鞋擦过之后能保持两个星期,落灰沾水依然光亮。
    顾客感觉他擦鞋的确有一套,于是口口相传,郭师傅的名气在南湖一带传了开来。
    现在郭师傅的生意可不要太火,记者在他的铺子里坐了半个小时,郭师傅一直都没闲着。他说如果是双休日更不得了,老婆孩子一起上,四个人擦鞋都忙不过来,排队肯定是少不了的。
    郭师傅的鞋蜡火了之后,他还受到理发店电吹风的启发,用电吹风吹干鞋子,将擦鞋时间缩短到十分钟。就是这样,到了高峰时期,顾客还是要排队。人家擦双鞋子一块钱,他擦一双要价两块、四块、六块,顾客还是愿意让郭师傅来擦。
    现在光擦鞋,郭师傅每天平均进账100多元。
    靠着双手,郭师傅解决了一家吃饭问题,可是论到在南京立足,还是靠了郭师傅发明的鞋蜡。这种让皮鞋保持光亮的自主配方,不但给郭师傅带来了每年三四万的收入,还让他成为了自主创业的明星。“仅凭两个刷子一块布,干上二十年都不一定会有今天的成绩。”郭师傅说。
    持续发展郭师傅着眼将来
    上电视,上报纸,鞋蜡出名了,生意也火了。但是郭师傅还是闲不下来,他开始开拓其他的经营项目,而且取得了一些初步效果。
    当着记者的面,郭师傅拿出了一双女式皮鞋,这是他最新研究出来的皮鞋修复服务。
    表面划伤的皮鞋,经郭师傅之手打磨、抛光、上烤、上色之后就能恢复原样。这也是郭师傅研究了很长时间才做成的。他说:“不光是修复,女鞋改色、男鞋翻新这些新服务我都能做,这比光擦鞋好得多了。”
    除此之外郭师傅还推出了运动鞋干洗服务。洗不干净的运动鞋到了郭师傅手上,里面垫上干净毛巾,用小牙刷沾上郭师傅自己研究出的干洗剂,可以洗得很干净,而且还不会伤到皮质

。每天晾在门口的一片运动鞋都是郭师傅的杰作。他告诉记者:“现在洗一双要40分钟,我在想办法,争取缩短到半个小时以内。平均每天能收到20双运动鞋,算下来收入要比擦皮鞋多出一倍。”
    有关专家表示,无论是以前流行的鸭脖子,还是现在热销的掉渣烧饼,小本创业者往往只能赚个热闹钱。一旦产品失去新鲜感,利润就会下滑,甚至关门歇业。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创业者在初尝创新成果之后,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虽然郭师傅继续创新的动力很单纯,是为了赚钱让两个儿子结婚,但是实际效果却是让擦鞋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新业务完全超过了以往单纯擦鞋的收入。


■记者手记
    小买卖大创新
    说起街头擦鞋店或擦鞋小摊,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张小板凳,一个小工具箱,箱里的全部家当就是几支鞋油、一把鞋刷、几块碎布。简单的工艺流程,机械的重复动作,一来一往一元搞定。在常人看来,擦鞋仅是一种糊口的生意而已,鲜有人想到以此来发家致富。
    然而“郭师傅擦鞋店”却不同。店主郭兆松爱思考、爱琢磨、爱多问个为什么,“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
    正是这个愣劲儿,他研制出了一种独特的鞋蜡,而且他擦鞋还另加一道吹干程序,凡经他擦过的鞋,比别的鞋匠擦的鞋更光亮、更洁净,不易沾上灰尘和水。尽管价格比别人贵了一倍,可生意却反比别人好。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优质优价。
    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工艺了,经郭师傅的一番琢磨,不起眼的活儿年收入竟能达到近10万元。小革新照样出效益,其诀窍就在于他不墨守陈规,不甘现状。不仅仅是擦鞋,其他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如此,创新出效益,创新出生产力。
    其实,在南京还有很多出名的小本创业的成功事例。比如风靡一时的“蒋嫂月子汤”。
    每天清晨5点半,天妃巷4号便开张卖“月子汤”,大年初一也不歇业,生意十分红火。买汤的人,都是冲着“蒋嫂”而来的。鲜为人知的是,这锅“蒋嫂月子汤”其实是蒋嫂的丈夫林先生研制、煲出来的。
    做“月子汤”在一般人眼中充其

量也就是一种小生意、小买卖。但蒋嫂夫妇却将“小生意”做出了“大花样”。蒋氏月子汤因其蕴含的“创新”精神而具备了“神奇”之效,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从郭师傅“研发”擦鞋妙方到蒋嫂及其先生“研发”月子汤的事例,可以看出“研发”和“创新”并不是属于大事业的专利,在被忽视的诸多细小方面留有不少可以优化和改进的空间。
    从大处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没有出息的民族。从小处说,创新往往与财富连体,创新赢得财富,创新赢得市场。我们在商业活动中常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就是推陈出新,永无止境地创新和发展。

■相关新闻
    南京小本创业受到追捧

    “1118”创业工程项目,是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去年8月推出的面向下岗职工的创业推荐项目。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的影响,截至今年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推出89个项目,帮助160多位市民成功创业。其中餐饮业和商贸占66%,其余为生活服务、健康保健等创业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额大多数集中在5万元以下,共73个,10万元以上共8个,可以看出这样的创业金额符合小本创业投资者的愿望。

上一篇: 非智力因素与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篇: 直销市场“以动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