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项目 > 金融服务 > 金融创新是盈利与风险平衡下的抉择

金融创新是盈利与风险平衡下的抉择
“在金融服务领域,我们必须永不停止地学习。每年都面临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又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当花旗集团前董事会主席桑迪·韦尔的这段话再次被国内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引用之时,“金融创新”在此又蕴含了更新的一层涵义——面对外资银行带来的包括新技术、新产品、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体制、机构、观念、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在内的七大冲击和挑战,中资银行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金融创新是中资银行的生命,是中资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国内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征程并不平顺。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用“起了步、上了路、水准低、不平衡”12个字高度概括当前金融创新的状况。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现阶段的金融创新内涵?如何看待国内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拓展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创新之路?种种探寻激发了银行业人士持续不断的思想风暴。于是,由用友金融主办的“盈利与风险博弈下的金融创新:2007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高层论坛”近日在贵阳举办。论坛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永恒的三大主题——“创新、风险、盈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盈利乎?风险乎?

  追求盈利,是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最本质的诉求。而从本质上讲,银行真正经营的是风险。银行所能够承担的风险受限于所拥有的资本,多大的资本决定可承担多大的风险,从而决定多少的盈利。于是,在具体的经营态势下,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在盈利与风险之间展开博弈,迟早都要面对艰难的抉择——是选择扩大业务规模,承担更大的风险,从而增加盈利?还是降低承担风险的规模,采取更稳健的经营策略?或者是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实现盈利水平的增加?

  从上述经营思路中做出审慎明智的选择,是决定银行经营优劣、高下之分的分野点。为此,论坛邀请了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教授、原美洲银行风险管理专家刘春林为国内银行阐述“盈

利与风险博弈下的金融创新”的精髓。刘春林建议国内银行应对自身经营的风险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银行如果没有充分的利用资本,就不能得到最大化的盈利,这显然不符合银行逐利的本质;如果所承担的风险超过资本金,银行就会处于一种“高危”的经营态势,偶然的波动都可能引发经营危机,甚至倒闭;为了能够在既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银行就必须将资源投向“风险-收益比”最优的机构、产品、客户上,选择“风险-收益比”最优的业务结构。

  而欲实现“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目标,则可通过金融创新来达成:通过管理工具的创新,对产品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的“风险-收益比”;通过管理创新,以高效的激励制度体系为支撑,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种资源积极性,在业务拓展同时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发经济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创新机制,从而不断地孕育和催生创新,维持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尽管银行的风险都蕴藏在其具体的业务经营过程中,表现为每一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业务结构带来的风险,而通过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评价、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管理创新,的确可以较好地实现盈利与风险的平衡。

  是借鉴?是原创?

  自去年年底,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以来,国内银行对“如何加快金融创新、提升盈利能力、管控经营风险,摸索出一种又好又快发展之路”的探讨就不曾停息过。

  论坛上,葫芦岛市商业银行行长王学伶对中小银行金融创新的理解是,一定要在做精传统业务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结合本行现实搞创新,而非脱离实际,求新求异才算创新。他表示,在金融创新路径选择上,商业银行的趋利冲动应该理性化,从“价值创造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层面来认识银行的发展,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释放银行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遏制非理性的,超越自身

风险管理能力的金融创新。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管理部总经理单国俊认为,在金融现代化历程中,我国作为“后发者”,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面对国际金融业所创造出的上万种金融产品和规避抵御金融风险的无数成功经验,完全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比较、总结等方法,从中找出既符合国情又能规避风险并带来利润的金融产品,缩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直接进入较高阶段。这种“借鉴性”创新应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渠道和捷径。

  另外,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异,吸纳型创新有其局限性,因此,在引进金融管理创新的时候,必须从本国市场环境出发,对其进行适应性调整,“重其神,而变其形”,形成适合我国的金融创新。当然,也要大力发展符合国情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原创性”金融创新,而且也只有“借鉴性”与“原创性”创新都上去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大大提高。

  单国俊还详细介绍了多年摸索出来的、适合国内银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管理创新模式——价值量管理。他表示,对于已进入价值管理阶段的商业银行,要求将管理核心由结构要素(即管理体制)转向支持要素(即目标、资源、产品等),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价值量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价值量管理模式以追求商业银行各种资源价值增额为主线,通过企业价值增值额内在要求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和均衡机制,达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增加商业银行整体价值的目的。它不同于现有的任何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美国华盛顿互惠银行信用卡部执行副总裁邹浩在论坛上表示,无论是管理创新,还是产品创新,都是以精确的计量风险和收益,实现在既定风险承受能力下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否实现对金融创新各个环节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准确的计量、实时的监控和有效的控制,是对考核金融创新成败的“一票否决”性指标,而无论新产品当期带来多少收益,或者占领多少市场,对风险的充分识别和准确计量是新

产品定价的主要决定因素。风险管理能力是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真实反映,国内银行应坚持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重业务?重技术?

  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大而言之,包括金融体制与制度的创新、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监管的创新、金融企业管理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等;就银行内部范畴而言,金融创新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积极的创新文化、完善的创新机制、科学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信息系统。其中,信息系统在银行金融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用友金融公司总裁李友表示,现代商业银行的创新是建立在精细、量化的分析和管理基础上的,无论创新机制、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还是激励机制都需要架构在信息系统上。所以,信息系统被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石”当之无愧。故而,国内银行应加大对金融创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投入,建立有效的创新业务技术支持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经营计划和业务流程的持续开展,提升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

  据李友介绍,支撑银行金融创新的信息系统可分为作为金融产品创新载体业务系统、金融产品创新的评价和监控系统、以及支撑管理创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国外银行经过几十年的管理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都已经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具体化为各种分析和管理工具,如全成本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经济资本管理系统、风险调整后盈利能力分析系统、业绩管理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商业智能系统等,国内银行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和工具。

  贵阳市商业银行计划财务部刘钜野在论坛上介绍了近年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体会。他表示,在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两个环节是需求分析和数据核对,而这些必须依靠财务部门与科技部门紧密协作才能顺利完成。由于城商行目

前多处于管理模式的转型期,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既要配合目前的模式,又必须考虑今后的发展变化。因此,在需求和研发过程中,对于成本如何进行分摊、原有核心系统与全成本系统之间数据如何匹配,成为城商行系统研发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和重点。

  与会专家认为,由于国内银行业的监管体制、市场环境、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均与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学习国外银行先进管理经验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绝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国内实际,创新性地进行本土化,转化为适合国内银行的管理工具。

上一篇: 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 下一篇: 创意经济救了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