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意义
时间:
在线教育培训
“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我创业非常普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面临很多难题。但是,大学生创业是潮流,不可阻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但社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大学生创业放到“保温箱”里,而是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当前,“就业难”,不论是在公共话语空间还是在高校都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尽管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长时间挥之不去的“痛”。来自教育部的一组对比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事实: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当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2002年毕业生为145 万,年底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为212万,就业率为75%;2004年为280万,就业率为73%;2005年为338万,就业率为 72.6%。另据人事部的调查,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 万,比去年实际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尽管大学生就业率数据的可靠性在社会上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仅就现有的数据看,大学生人数和就业率的一增一减对比,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
更为严峻的是,就业后的大学生还面临着较高的流失率。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大学生就业流失率高达70%,一半学生毕业后因不能吃苦被企业淘汰”。麦当劳、好利来等一些知名企业表示,由于不能承受基层的艰苦锻炼在试用期被解聘的毕业生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我们需要承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高校扩招所导致的总量供求矛盾,专业设置不合理所导致的结构供求矛盾,课程设置欠缺所导致的市场适应性差,就业信息不畅和指导不力所导致的供求脱节,“精英心态”所导致的就业观念问题等。其中,就业观念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一方面,大学生普遍不愿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基层单位去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向往正规单位而不愿意自我创业。
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但社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大学生创业放到“保温箱”里,而是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当前,“就业难”,不论是在公共话语空间还是在高校都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尽管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长时间挥之不去的“痛”。来自教育部的一组对比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事实: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当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2002年毕业生为145 万,年底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为212万,就业率为75%;2004年为280万,就业率为73%;2005年为338万,就业率为 72.6%。另据人事部的调查,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 万,比去年实际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尽管大学生就业率数据的可靠性在社会上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仅就现有的数据看,大学生人数和就业率的一增一减对比,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
更为严峻的是,就业后的大学生还面临着较高的流失率。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大学生就业流失率高达70%,一半学生毕业后因不能吃苦被企业淘汰”。麦当劳、好利来等一些知名企业表示,由于不能承受基层的艰苦锻炼在试用期被解聘的毕业生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我们需要承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高校扩招所导致的总量供求矛盾,专业设置不合理所导致的结构供求矛盾,课程设置欠缺所导致的市场适应性差,就业信息不畅和指导不力所导致的供求脱节,“精英心态”所导致的就业观念问题等。其中,就业观念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一方面,大学生普遍不愿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基层单位去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向往正规单位而不愿意自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