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热点资讯 > 废物利用 > 循环经济的国际动向

循环经济的国际动向

时间: 废物利用

循环经济的国际动向

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走过了三个思想历程:首先,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理念终于被抛弃,人们的思想从排放废物进入到要求净化废物(通过末端治理方式);随后,由于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浪费,因此要求进一步从净化废物升华到利用废物(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最后,人们认识到利用废物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实现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同的思想认识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模式和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日本、美国等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办法。国际上发展循环经济呈现几个特点:

 (一) 循环经济在资源短缺型国家尤其得到重视

欧盟中的德国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其他国家如瑞典、芬兰、法国、丹麦、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等也相继开始发展循环经济;而资源高度稀缺的日本对循环经济更是高度重视,已将其作为基本国策,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2003年,日本环境省制定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计划》,进一步推行“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理念。而一些资源大国、石油富国则对此重视不够。

 (二) 立法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

如德国在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该法规定,每年排放2 000吨以上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垃圾处理方案。在此法律框架下,德国还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比如《饮料包装押金制度》、《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日本政府也于2000年6月颁布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确定了实现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大纲。与此相关的法律有:《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容器和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

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汽车循环使用法》等。

 (三) 市场化运作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有力手段

比如德国,1990年9月,95家包装公司和工厂企业及零售贸易商建立了公益性私营企业德国双元回收系统(DSD),形成民间回收网络。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对于付费的企业在其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志,组织收运者对它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分布在全国的367个中转站进行分拣打包,再分类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又如瑞典,1994年瑞典工商界各行业协会和一些大包装公司经过协调,根据包装的不同种类成立了4家包装回收企业:瑞典纸和纸板回收公司、瑞典塑料循环公司、瑞典波纹纸板回收公司和瑞典金属循环公司。加上早在1986年就成立的瑞典玻璃回收公司,五大公司的业务涵盖了一切可能的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再比如法国,1993年在法国政府和工商界授意下成立了“生态包装”集团,它是一家私营公司。“生态包装”公司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协调垃圾处理企业与各个城市和地区政府的关系。

 (四) “生产者责任制”是循环经济推进的基本原则

瑞典将“生产者责任制”作为建设一个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所特别制定的法规,其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把今天的废弃物变成某种可利用的新资源”的循环社会。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原则方法,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而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把它们送回到有关回收处。同年,瑞典议会通过了关于产品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规。其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法规也都在《环境法》基础上相继出台。生产者对其产品被消费后要继续承担环境责任,污染者必须付费。英国1995年《环境法》规定了企业回收符合标准的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德国1998年的包装法

令也作了类似的规定。在回收的经济义务,即处理费用方面,瑞典的法律规定,由制造商和政府共同承担。

 (五) 分层次推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一是在企业的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模式。最著名的是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在原料的替代上,该公司寻找到一种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原料来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他们让这个车间的废物到下一车间变成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最终形成“零排放”。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建立中循环。例如丹麦的卡伦堡模式。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把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同时硫酸可以被制成稀硫酸;发电厂用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以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企业之间形成了共生,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建立大循环。在生产部门和消费领域,在不同园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根据废弃物和原料的投入产出先后次序形成循环。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

 

上一篇: 循环经济绝非一句口号 下一篇: 形象思维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