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分享 > 图文信息 > 逻辑思维训练之美能够测量吗?

逻辑思维训练之美能够测量吗?

逻辑思维训练之美能够测量吗?
  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认为,衡量一件艺术品是否是美的,跟任何公式或数字没有什么关系。现代科学家在长期思考比较之后,终于发现了用信息论和模糊理论可以测量艺术美。
  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在绷紧的弦丝上按整数比(1/2、2/3、3/4……)分段拨响而得基音、8度、5度、4度等音程。他还发现音乐中的“和弦”在数学上构成一定的比例,即在一个3度音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3度音,其和弦的音域就增加2度。
  古希腊人还发明了一种表现美的方法,我们今天称之为“黄金分割”。实验证明,如果把边长比不同的各种矩形放在一个人面前请他挑出他认为最美的一个,他几乎总会选出具有黄金分割比值的那个来。看上去这纯属偶然,但实际上却包含了自然界许多令人惊奇的构造形式。古希腊人甚至在人体中也发现了黄金分割的存在。比如一个美的人体从脚到肚脐的高度除以身高也是黄金分割(0.618)。诸如此类的事例还可在脸部的比例、手的比例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比例中发现。
  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经验被重新提倡,达·芬奇和阿尔布莱特、丢勒都试图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和谐的表现方式来描绘人体美,但都没有成功。“不同的人体,可以发现不同的美,各具魅力。”一位天才说道。此后,学者们想用一些“和谐”、“对称”等模糊的概念来衡量艺术品的美丑。这些概念不可能很具体,但其中的部分意思可以用现代科学来定义。下面对此作些对比:
  1.西班牙哲学家乔治·桑塔雅那于1896年在他的《美之罪》一书中曾指出:美学词汇和日常生活所用的词汇是不能混用的。美的和实用的多少总有些区别。
  现代艺术科学不仅肯定了这种思想,而且在信息理论的词汇中规定,“美学信息”与“实用信息”相对立,两者出现在完全不同的领域。
  2.桑塔雅那的追随者们宣称,一件艺术品必须在许多“旧友”和一些“新知”之间达成严格的平衡,点明主题是有趣的,但避

免变化却会显得无聊。
  当代艺术科学家这样定义,一个人正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会通过现有的信息发展某些联想。如果他遇见的都是些“旧友”,那他肯定会因毫无新意而昏昏欲睡;但若一切都是“新知”,那他也会因无法欣赏而放弃,效果与前者相同。
  3.古代中国的先哲介绍过一条创作艺术品的原则,即“数五规则”。“五”表示一种尺度,人们只能数到“五”,“五”以上就称为“许多”。因而人们所能欣赏的,只能是“五”以下的作品。
  当代艺术理论家也同样发现了这一点,并且用科学给予了证实。人类神经中枢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任何艺术品,在创作时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现代艺术科学的出发点是信息,测量单位是比特。一个符号越简单,信息量就越大;越复杂,信息量就越小。比如中文里一笔简单的笔画可以发展为成千上万个汉字,因而有极大的信息量,但在用数笔笔画构成一个字的过程中,信息量就随着笔画的增加而锐减,一直到构成一个具有固定形式的字。相应的,越熟悉的东西,信息量越小,完全陌生的东西具有无限大的信息量。
  经过研究得知,具有高信息量的事物使我们感到有吸引力和独特,但也是杂乱的;具有低信息量的事物使我们感到熟悉和安定,但也是平淡乏味的。
  美的度量规则中的另一要素是信息论中的有序性,即艺术品的程式化欣赏原则。人们比较偏爱有序的东西,这个观点已为大部分人所接受。
  由此,信息美学得出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测量美的公式:美(s),是由有序性(O)除以信息量(I)得到,即:s=O/I。尽管现在还很难用这个公式来计算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美,但它毕竟为人们从宏观测量美指明了一个方向,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美提供工理论工具。

  [逻辑思维训练]
  1.逻辑思维在艺术创作中是否起作用?
  2.在艺术创作中是否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则?

 

上一篇: 谈判中的20妙计 下一篇: 创造性思维技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