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分享 > 社会万象 > 低碳经济中的能源市场化

低碳经济中的能源市场化

时间: 社会万象 低碳经济中的核电问题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
  苏伟司长和茅于轼老师的演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们的目标已定,走向低碳经济。我想这是没有太多的错误的,但是这个目标有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低碳经济只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应该说我们社会和整个世界的目标很多,这些目标的性质不太一样,有的更为优先,有的稍微不够优先,有的稍微靠后,还有的目标比较硬,有的比较软,关键在于刚才茅老师讲的,这个目标既不是最优先的,也不是最硬的,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微妙的问题,从碳排放到经济损失之间的连环,每个经济学家都在讨论,其实没有什么清楚的结论,从碳排放到气候变暖这是一个物理过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气候变化到经济损失没有特别明确的结论,因为地球是一个复杂系统,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茅于轼先生讲有的地方受益,有的受损,总体来讲,哪个更好。另外地球本身不是恒温室,可以这么讲,温度变化非常剧烈。
  大概是6千万年以前,恐龙灭绝的时候,当时的海水平均上升了五度,空气温度大幅上升,恐龙灭绝。人类历史也是如此,考古证明,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有一条变动的线,这个线代表了温度变化,北京地区在五千年之前比现在暖得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非常赞成一种说法,承认现状,我们适应了现状,不知道以后怎么样,可能更好,但是它是不确定的,概率可能很低,我们为什么要走向低碳经济,因为对于现状,我们是适应的,我们不知道别的时候会怎么样,但是适应这个词的含义,一个是个体适应,你热,可以少穿衣服,开空调;还有一种叫种群适应,这个是以死亡为代价。所以我们强调,这个目标已定,但是目标不是那么硬,也不是优先,我想把这个微妙的问题放在这儿。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是我今天讲的主题,用市场化来节能减排。
  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应该说和另外一个目标是某种互相的冲突,就是经济增长,刚才讲到,因为低碳经济的目标不是最优先,也不是最硬,和经济增长相比,它可能是要有一个恰当的位置目标,这是从道理来讲;从现实性来讲,也是如此。为什么?经济增长是什么概念?是一国的经济增长,那么一国的老百姓都获得实惠,这是我们都能得到的,但是减排的结果是什么?是阻止全球变暖的趋势,这个是全球的问题,我们用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全球的公共物品,大家都会享受,但是一旦大家要付出成本,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大家有自私的心理,这样看来,经济增长也是硬的,减排是软的。
  我们知道所谓的地球变暖是很多年以后,我们这代人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是一个远期的目标,但是经济增长是当下的目标,我的经济增长10%,我有10%的收入,这是当下经济。经济增长和减排这两个目标,经济增长更硬,减排稍微靠后,稍微软一点。我们怎么样在这个背景下减排?这个可能更清楚一点。我们不能想象靠降低经济增长来实行减排,但是我们有另外一个选择,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提高能源的效率。
  第一点,怎样减排的问题。有些人想,我们提出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不是要加大政府的干预?因为我们是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下,增加额外的目标。但是如果我们要考虑侧重提高能源效率的话,我们要明白,好几个手段之中,可能市场是最有效、最重要的,我们可以考虑有三个手段,是政府,道德、市场,政府要用强制性的手段实现这个减排目标,它会有很多一些负面的结果,第一、你的强制性的手段不见得会带来有效的减排结果,因为政府没有市场的判断,它是靠政府官员的判断,这个判断难免会做。强制性手段可能效率并不高,可能会出现新的事情,减排没有减下去,我们的政府更腐败了,这个有可能的。第二、靠道德。大家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孔子说从来没有把道德优先于利益的人,其实我们可能考虑更现实的和有操作性的市场,市场不仅有效率,而且有操作性,就是人们有动力,既然有效率,既然给人们带来利益,如果人们能一边减排一边获得利益的话,大家一定会减排,这种减排可能更有操作性,我们讲的市场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进行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制度本身,依靠市场制度减排。还有一点要讲,补救市场失灵这样的含义,补救市场失灵从广义讲符合效率的原则,因为由市场领域的推荐,补救以后会变得更有效率。由于补救市场失灵,其实使市场更能发挥作用,从广义讲,我们说市场化也好,补救市场失灵也好,这两者构成了广义的市场化,我想强调我们市场化的含义。
  第二点,我简单介绍一个指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个指标等于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GDP,其实就是我们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万元GDP排放多少吨,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概率实际上是一个效率概念,这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越低,效率越高,就是实现万元GDP的时候,排放最低可能是能耗也最好,二氧化碳排放是有效率的。这个指标稍微变一下,我们反过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什么呢?等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乘以GDP。
  我们看看第三个公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变化率,也是和这两个有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数有关,最后减1,这是它的增长率,这是一个大致的指标,这个指标我们在后面会经常的用到。
  然后我们找一些历史的数据,刚才茅于轼老师讲了逻辑市场的规则,怎么能够提高减排效率,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市场历史数据的梳理来看一下市场化是不是能更有效率的减排。
  这张图是我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是从1953—2005年的数据,这是总量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在计划经济时期,相对比较平,到了后来,逐渐往上走,近这些年,往上升了一些,看不出效率怎样,这个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这两条线一条是1958年,一个是1978年,两条线之间,是计划经济时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基本是一个大致平的东西,没有往下降,之前比它低,之后也在降低,大家知道,计划经济时期,二氧化碳排放比较多,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排放的效率是低的,在市场经济时期会降低,这是它的特点。
  这张图稍微放大了一点,也就是1958—1978年碳排放的强度,假定1958年为1,78就是1.2,这个20年,碳排放的强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甚至高一些,反过来说明,计划经济,政府控制整个经济的时期,碳排放强度是高的,而且它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市场化和能耗对碳排放的影响,这张图蓝色是GDP的增长,下面两条线基本上是重合的,GDP从1978—2005年,这样一个上升的趋势很明显,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也在往上走,碳排放比以前多了,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含义是这样的,我们倒过来看碳排放强度,1978年为100,这里面还有一个能耗强度,两个线非常的重合,其实如果能源消费结构基本不变,或者变化很小的话,能源消费量的变动率跟碳排放的变动率是一致的,这两者可以一块说。 1978年是100的话,2005大概是25左右,降了很多,平均每年降4.5,非常清楚地看到,碳排放在下降。
  换算成每年的增长率的话,还不是很平滑,有时候特别低,这是1995年减了20%多,有时候超过了正增长。这里头还包含了其他的因素。这张图相对而言比较纯粹,把其他的因素剔除了,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纯的一张指数,碳排放,完全是由于效率提高,造成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其他的因素是一个产业结构因素,这个主要是轻重工业比重的因素。从1978—2006年,1978年以后我们有一个轻型化过程,后来也有变化,趋势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张图红色柱子、紫色的柱子重化工业的单位能耗,其他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他们都比重化工业的能耗低得多,是它的几分之一,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个重化工业的过程,单位能耗会上升,我们的碳排放强度也会上升,但是大家注意,重工业化单位能耗也在不断的降低。这张图其实在说,剔除了其他因素的产业结构指数。这个是从1994—2003年,也就是说,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它使碳排放强度往上走这样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和下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整个的碳排放的走势。
  再解释一下原因,为什么市场化会带来碳排放的降低?第一个原因,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价格大大的偏低,这张图蓝色线代表能源价格,比价变化,相对价格变化,相对价格起作用是重要的事实。大家有对价格的反应,我们叫做需求的价格弹性,价格升,需求降。这是个铁的定律。改革开放以后,能源价格上升,之间的比价不好确定,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比如新发现了一个煤矿和油田,OPEC又做出什么样的决议,一系列的事情会导致能源价格发生变化,所以这张图是一个能源结构变动的图。
  第三点,市场化导致了市场竞争,会降低能源生产和作为成本的能耗,比如我们开放了煤炭领域,进行能源生产,也带来了成本降低一系列的好处。还有市场化带来了运营化,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更有效率的使用能源。从这几个方面看,都使得我们的能源使用效率大大的提高,同时也是我们的碳排放效率提高,也就是表现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第三点,市场化和碳排放之间的相对更定量化的一种对应。为什么能定量化对应呢?本来市场制度是很难描述的,应该说,这些年有些研究所,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指数,经济自由指数,国内叫市场化指数,有100多个指标,五大方面,一、政府规模;二、法律体系;三、健全货币;四、国际贸易自由度。第五是管制,满分十分,每年都评,2005年中国分是6.3。利用它的数字,我们做了几张图,从1980年—2005年,有一个市场化的描述,1980是4,2005是 6.3。还有几张碳排放强度的图,正好倒过来,这两个线基本上大致趋势一样,但是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因为市场化用数量描述是非常困难的。
上一篇: 羊群效应的原因研究 下一篇: 古典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