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分享 > 婚姻情感 >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时间: 婚姻情感 把握语文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把握解读的“模糊性”,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2、把握作品的“文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3、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4、把握学科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特点、创新精神

 

 

 

    近年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了教育界的焦点问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各教育渠道的有机结合。相对其他各学科来说,语文学科因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把握解读的“模糊性”,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1、读前重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2、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3、读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二、 把握作品的“文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

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 推动人不断深入地钻研,勇攀高峰的是持久而稳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稳定的创新情感对其创新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学精品,文学性很强,十分利于学生创新情感的形成。

 

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抨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 “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三、 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智力相比,自信、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力的制约更为明显,也可以说人的创新能力高低与人的某些个性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包括:自信心、独立性、自制力、好奇心、坚持力、勤奋、好胜心、怀疑态度等。   

 

    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所以语言包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具有丰厚的营养基础。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课内外阅读材料等资源,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中的思想内涵,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把材料中的那种人文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心中。如著名人物的人格魅力,像王献之练尽墨汁十八缸的持之以恒,伽里略敢于怀疑,终于发现重要科学定律等等。而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一些不利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的观念。尤其是汉语言经历

了几年的发展,深刻地打上了汉民族的文化烙印,在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性格中有许多不利于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的思想,如“和稀泥”式的中庸之道,自居谦下,不争强好胜,遵从权威等。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高度,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背景中去审视这些思想。

 

   

 

四、 握学科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在大量的语文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能,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同时,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查找资料的实践,培养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习惯和能力。引导语文应用实践,教师要让学生寻找语文实践的机会,把自己的所学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如给远方的亲人朋友经常写信,给大人的商店写广告语,把新学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等。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通过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

上一篇: 人类最愚蠢的发明是塑料带 下一篇: 中秋节诗词、歌赋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