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企业管理 > 企业运营 > 创业故事:八旬老太端午前后卖粽5万个

创业故事:八旬老太端午前后卖粽5万个

端午节前后不到一个月,就要用掉3吨多糯米、500公斤粽叶,这样的规模不是发生在食品工厂,而是发生在灌口一家肉粽店。该店创始人,正是今年87岁高龄的刘银于。昨天是端午节,也是刘银于最忙碌的一天。

整理粽叶,并用清水冲洗,刘银于虽然已87岁高龄,却还满脸笑容,干得非常开心。而她的身旁,儿媳妇正忙着包粽子,儿子陈建顺则正把一串串肉粽放入不锈钢锅蒸煮。刘银于说,端午佳节一向是她的小店最忙碌的时候。“每年端午节前后肉棕卖得最好,最多的时候能卖到五六万个!”刘银于自豪地说。常有工厂一口气就向她订上万个肉粽,也有部队或单位也是一订就是几千个当员工福利。

57岁创业卖肉粽

说起鱼孚记和肉粽店的由来,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1983年,刘银于的儿子先后成家,57岁的老人决定做点小生意,减轻儿子们的负担。刘银于与家里人一合计,选中了无人问津的肉粽。刘银于和老伴买了些毛毡,在公路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连个店名都没有就开张了。

刚开始没经验,包出的肉粽无人问津,刘银于便和家人四处学艺。他们从同安、晋江等地买来各式各样的肉粽,一一品尝,对比味道、馅料等。刘银于有了心得:她采用上等的新米、新鲜的三层肉、脚肉佐以香菇、虾仁以及咸蛋黄等多种特色食材作馅,配以自制的佐料,上锅煮、蒸,味美香浓的鱼孚肉粽便逐渐成形了。据介绍,那时候同安、后溪、角美等到灌口菜市场赶集的人,都会在鱼孚记和肉粽店门前驻足,吃上一个肉粽后再走,因此当时小店生意特别红火。

好食材创好品牌

2008年,刘银于的肉粽店在工商部门注册,小店也有了自己的名号。陈建顺告诉记者,这个招牌是他母亲创下的,是母亲一辈子坚持用好料做出好肉粽的结果。

陈建顺说,她母亲此前始终坚持以质取胜,每次进料她都要亲自上市场挑材料。市场上的人都好奇地问:何苦这么累?可刘银于却不这么认为,她说那些送上门的材料虽然便宜,但很多质量不行,“少赚一点没关系,好料才能做出好肉粽。”作为老人的儿子,陈建顺如今也秉承这一做法,对选材极为挑剔。陈建顺告诉记者,今年光挑选糯米就选了一个多月才定下来,虾仁也是托了朋友才找到的海虾仁。

老人做的肉粽只有一个品种,那就是闽南特色的咸肉粽。按料的不同,定价为每个5元或8元。每只肉粽重七八两,其中糯米仅占不到一半,老人用“料足质好”,坚守着鱼孚肉粽的名声。

正申报首届厦门老字号

这几年,在灌口个协、灌口小吃协会的帮助下,鱼孚记和肉粽不断被送进龙舟赛、汽车越野赛等各个活动现场,小店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所以每到端午、七月半、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灌口周边工厂、企业单位等都会成批量向老人订做肉粽,为员工们加餐。

灌口个协周育辉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协会组织活动不再只为卖产品,更重要的是把小吃当做一个品牌来经营,把它打造成灌口的招牌和名片。而刘银于和家人也意识到,这几年通过走出去,认识到品牌和商标的重要性。最近,灌口镇镇政府和个协、小吃协会都在帮他们积极申报首届厦门老字号。
上一篇: 激励员工的故事 下一篇: 金融认知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