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如何创业 > 创业经验 >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时间: 创业经验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必须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

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很多,而且非常复杂。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可以看到,发展滞后或停滞不前往往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是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所以只有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解决因发展滞后带来的不和谐因素,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然,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并不是盲目地立足于获得暂时利益的短期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要实现由“三大文明”共建向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新的发展格局转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五个统筹”,以此来解决“三大文明”建设中发展不均衡问题,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观点。在新形势下,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首先,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求发展,而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其次,要在扩大内需中求发展,消除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有效需求的体制障碍,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改善三大产业结构状况;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把结构调整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4、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高新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全民族素质,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体系。

(二)必须充分激发创造活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的决定》指出: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个没有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一个贫穷落后、停滞不前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当今社会,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我们需要创造型劳动、创造型知识、创造型人才,倡导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建立有利于吸收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财富是在劳动和知识、技术、管理、资产等各种要素相结合过程中创造的,确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观念和创业机制。二是通过政策平等来调动人们的创造性,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社会结构日益丰富复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态势,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都应该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实践证明,单一结构和相对单一的结构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所有社会成员都处在同一个阶层,既没有可能,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这就必须要使各个阶层都能平等享有自己得到的和应该得到的权益与利益,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激发更大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的财富,造福于人民。

(三)必须正确协调利益关系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型的大变革中,新旧体制的交替,利益格

局的调整,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动向。从战略角度审视和化解转型期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提高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首先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其次是要关心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贫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编织可靠的“安全网”

其三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要努力调节和缓和利益矛盾,就要建立起一套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作为后盾,同时靠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程序,使人民群众能够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78]。

(四)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多样与复杂。在社会的公共管理中,公共问题的确立、公共信息共享、公共政策的决定、公共资源的控制、公共项目的选择、公共物品的配给、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秩序的维护等,都因社会发展而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分别明确了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组织协同的功能和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这一格局的建立必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整合能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指导思想。在现实状况的需求和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关键又是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这就要求用政策和规范取代传统习惯和个人魅力来保证社会管理中的秩序,从而实现社会管理中由个人信任向制度、规范信仰的转变。

二是加强社会管理部门的专业化建设。这就要求对各部门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越权,在职权范围内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管理工作。

三是建立多元化社会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区、社团以及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四是推动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这就要求完善如听证制度、招标制度、专家参与等较为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减少公共政策的失误。

五是完善公共管理的应急能力和应急处理机制。这就要求增强社会管理中的风险预警系统,以便迅速反馈信息,作出及时效应,以应对各对人为成自然的突发性案件。

(五)必须维护社会的稳定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征就是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指社会整体上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由政治稳定、心理稳定等综合因素构成。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想一心一意谋求发展,首先就得维护社会的稳定。

一是健全各级党委、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公民个人维护社会稳定的“四位一体”的工作责任制,亦即一是各级党委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机制,各级政府或国家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行政、施政责任机制,社会各界维护社会稳定的协调机制,公民个人维护社会稳定的参与责任机制。在这个机制网中,首先是要通过决策、管理、监督、考核等

各种操作方式,促使各级党委及其负责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主体,使其成为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其次是要善于运用科学、民主等有效方式,激发社会团体及社会个体积极参与公共事业的动力和责任感,共同各尽所能地来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要建立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培育健康的民间社会。政党是联系国家和社会的媒介和桥梁,执政党有效沟通公共权力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就必须要通过健康的民间社会这个载体。要建立由政党、政府、社团、大众传媒为主导的社情民意汇集机制,及时了解和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三是建立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反映灵敏的预警机制,多管齐下的联调机制,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之中。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构筑严密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应急机制。

(六)必须加强改进群众工作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就必须做到:

首先是把群众利益作为我党的政治决策目标。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利益,只有忠实于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当领导角色。

其次是切实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领导干部需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其三是重点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重点是要建立和畅通多渠道的诉求表达机制和信息反

馈机制,及时了解群众的意愿、情绪和困难,尽力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好,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针对不同时期群众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优先照顾各种处于弱势地位群众的利益,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上一篇: 应届生如何推销自己 下一篇: 个人网站推广方案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