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分享 > 工作生活 > 去香港捡旧电器赚得第一桶金

去香港捡旧电器赚得第一桶金

去香港捡旧电器赚得第一桶金

30年前,沙头角还是个边陲小镇,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这个古老的小镇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区,先后担任过10年原沙头角镇镇委书记、公安分局局长的张润添是沙头角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谈起沙头角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这个78岁老人的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

从“人往高处走”

到“风景这边独好”

张润添老人1974年就从蛇口调到沙头角工作,3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他身体依然硬朗,“改革开放初期,沙头角镇政府办公条件很差,买茶叶都没有钱,经常跑到当时的宝安县委办公室要钱。”他回忆说。

1984 年,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到沙头角,张润添向他汇报“中英街”的情况。“记得当时谈到有关‘偷渡客’的话题。我汇报说,偷渡的主要原因是两地贫富悬殊,上世纪70年代末期,沙头角人均年收入仅100元人民币,而香港人均年收入达到7万港币。当时‘中英街’就有2600多人赴港,我这个镇委书记领导的人不足 1300。”

后来,谷牧再次来到“中英街”,张润添汇报时说:“改革开放后,沙头角群众的生活逐渐好起来,村里每年有分红,还要分住宅地,跑出去的人又先后跑了回来。”

去香港捡旧电器卖赚第一桶金

说起中英街的发展,张润添感慨良多。当年中英街处在“一街两制”的特殊地域,全国各地的游客对“中英街”趋之若鹜。因当时内地刚刚开始推行市场经济,物资比较匮乏紧缺,再加上免税和显著的价格优势,内地游客对高档消费品存在强劲的需求,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引发了“中英街”的购物狂潮,从捡破烂起家,到整条街销售黄金饰品,张老和沙头角中英街一起走过了6次发展高潮。

“中英街离香港只有一墙之隔,记得最初的时候,公安部门办了一个‘过境耕作证’,拿着它可以到香港观塘、旺角等地,穷困的村民为了谋生去香港捡破烂,将旧冰箱、旧沙发、收音机、录音机等捡回来卖。赚到一些钱之后,我们就成立了沙头角联合企业公司(沙头角商业外贸公司前身),这就是沙头角的第一桶金。”

而据张老回忆,沙头角发展经济的第二个高潮是销售布料,当时人们到香港进布料回来批发给周边城市,再发展到卖进口名牌西装、夹克等服装。“到后来,村民开始把香港的味精、雨伞、尼龙布、力士香皂等拿回来卖,卖得很红火。”张老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上世纪80年代初,为发展经济,沙头角镇引进来料加工,先办了一家胶花厂,把塑料花发到居民家庭加工,增加居民收入。胶花厂每年可盈利10万元。后来,电子、制衣等来料加工厂先后办起来,工人最多时达5000多人。

高峰期每天有10万人买黄金

不过,中英街真正的发展高潮是黄金销售,由于内地的黄金由国家严格控制,黄金首饰价高量少,很多顾客跑到“中英街”购买黄金。“1986年前后,‘中英街’ 的黄金销售红火一时,每天都有近十万人到中英街购物。谢瑞麟金店的月销售额曾达到1300万元,这一时期,‘中英街’上的商铺纷纷从日用品转行做黄金生意。”张老回忆说。
上一篇: 2011大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 委托书范本(个人与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