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项目 > 智能设备 > 新一代硅谷创业家
新一代硅谷创业家
  美国人戏称,每来一次危机,加州政府,也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都要破产一次。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裂的时候,原来永远塞车的101公路突然间畅通无阻,总是彻夜灯火通明的办公楼几乎一夜之间一团漆黑。
  “但是,你看今年10月华源年会,创业者激情还在,投资者并没有退缩,时刻都睁大眼睛寻找好项目。”曾毅敏,上海腾起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华源科技协会(HYSTA)董事会成员。九年前,正是在硅谷最低潮的时候,她开始谋划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并在2005年成功地把公司卖给思科。如今,她又做了第二家公司,瞄准的就是目前最蓬勃的数据管理市场。
  “金融危机冲垮了华尔街,但在硅谷,创业意愿没有低潮。”李斌正和几个合作伙伴一起研发一项与智能电网相关的技术。除了这个创业公司之外,他还是硅谷华人创业论坛(SVCEF)的组织者,目前,活跃会员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人。前段时间,30多人聚在一起搞了一次烧烤晚会,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都在做自己的公司.
  十年前,陈宏、邓锋、朱敏等人共同创办的华源科技协会是为了帮助更多的留美华人成功创业。十年后的华源科技协会,已经发展到3000多会员,主要的责任是在中美科技界构建桥梁,创造新的无国界创业文化。
  在邓锋看来,“湾区”也许是世界上最适合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地方,更关键的是,从这里回国的华人创业者和投资者正努力在中国培育出同样的企业家环境:“长期来说,推动这种环境的成熟,比创办一两家上市公司更有意义。”
  今天,在硅谷成立的华人创业公司会主动把中国和美国放在一起考虑:“从做计划那一天开始,中国就已经在计划上。与此同时,很多国内公司也开始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十年来,因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华人创业的范围越来越宽广,‘硅谷创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硅谷了。”华源科技协会第一任会长、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称。
  在华源科技协会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三个30岁出头的年轻华人创业者。他们都是出生于“文革”之后,国内念书,美国深造,然后最终在硅谷落脚创业。
  与上一代的电信/互联网不同,他们创业的方向已经迁移到了时下最热门的清洁能源、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
  他们参与创办的公司恰好处于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一个刚刚把一个“颠覆性”的想法变成看得见的样品;第二个已经处在市场攻坚的阶段,要让自己的产品赢得更多客户;最后一个则处于爆炸式成长的前夜,迫切地要占领全球最主流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也展现了当下在硅谷与在中国创业的落差所在:
  一个生态和谐、产业链完整并且分工专业的创业环境;
  一群有远见有经验并对失败有足够忍耐力的投资人(不论天使还是VC);
  以及一处拥有完美技术创新机制同时可以覆盖全球市场的产业高地。
上一篇: 刘勇:下岗再叩创业门 下一篇: 巧妙处理团队领导10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