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案例分析 > 创新思维的典型方法

创新思维的典型方法

时间: 创业案例分析 创新思维的典型案例 创新思维的典型案例分析的论文
    创新思维的典型方法
    由于商务策划的主要目标对象是企业和市场经营活动,所以作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策划方法有着其自身的专门规律,也就是说,这些专用方法可以应用于包括商务策划和企业策划在内的所有策划领域。
    作为同是人类创新思维的方法表现和概括,所谓的“策划方法”彼此间从来就具有很强的联通性、同理性、相似性,往往从一个角度看可以归结为A方法,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归结为B方法,加上不同的学派、专家观点或者表达习惯的差异,或出自营销的目的需要,往往形成了对同质同型方法的不同称谓。
    有一定影响的策划创意方法例如:“和田12技法”,“超级策划18法”,“营销策划36法”,等等,它们各有千秋。这些方法在本质上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说法不一,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方法的学习和规律的把握。
    也有些被称为“策划方法”的方法,并不具有思维上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不能体现商务策划的基本原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还算不上策划方法。例如“实证法”、“智能法”、“感应法”等等。
    策划的专用方法就是策划所用的专门方法,为许多策划人所熟悉和惯用,它们能够解决一般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实用价值。
    我们在众多的方法系列中,经过多角度的比较和借鉴,归纳总结出了一
    套简明扼要、易于掌握和应用的策划专用方法体系——策划六法,供策划入门者学习和借鉴。这六种方法是:
    1、罗列分解法;
    2、重点强化法;
    3、借势增值法;
    4、逆向变通法;
    5、连环伏笔法;
    6、移植模仿法。
    学习和研究这些策划技法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罗列分解法
    要思考进而解决任何一个客观问题,思维的第一步骤总是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以及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尽量周全细致的进行罗列分解,以求把问题简单化、明朗化,从而找到突破口。
    所谓“罗列分解法”,就是把一个整体的商务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步骤或相对独立的商务子过程,或把一个整体的商务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商务子内容。
    前面列举的尤伯罗斯个人策划的第23届奥运会,其策划思维是裂变型的,而其商务操作则采取了罗列分解法。
    罗列是前提,分解是目的,前后两个动作相辅相成。根据策划目标,寻找自我的差异、优势和客观环境中被对手所忽视的机会与利润点,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同质化市场——“红海”中谋求一席之地的经营策划,在大同之中寻找小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罗列和分解。
    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对手能力的不断提高,寻求差异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会罗列,分解要更加细致、更加周密。在策划思维过程中,细节往往带来引发机会,细节甚至决定成败。所以罗列分解法也是实现“独特的销售主张”(USP)的独特卖点、亮点和诉求点的前提保证。
    二、重点强化法
    客观存在的每个事物都一定有着其存在的独特性价值,策划创新思维的难处往往就在于能否找到这个独特点,并且,能否把这个独特点张扬地传播出去,以求获得目标对象的关注、重视,产生兴趣和欲望,从而达成商业目的。
    所谓“重点强化法”,就是解决商务问题要抓住特点重点,善于从策划对象的一点强化突破。
    前面我们介绍了罗列分解法,罗列和分解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个的策划点,似乎每个点上都可以做一些文章,既然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面面俱到,那么究竟选择哪一个点用心着力呢?这就要运用重点强化法的原理了。
    重点强化法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策划操作。例如肯德基在和麦当劳的中国市场竞争中,一再反复强调的本土化健康快餐概念“为中国而变”,其策划思维就是重点强化型的。
    重点(指的是策划对象自身所有的特色重点)是前提,强化是目的,前后两个动作相辅相成。重点强化法是策划创新的重要思路之一,其核心是解决问题要善于从一点突破,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策划人在面对复杂的策划问题和策划对象时,首先要努力寻求突出某一商务环节、某项业务等个别线索,主动地缩小策划对象,把策划的对象简单化、明了化,使这一点首先突破,进而把局部策划产生的功效传递给整个策划对象,优势张扬,最终解决整体策划问题。
    重点法是策划工作的重要思路之一,其核心是解决问题要善于从一点突破,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策划人在面对复杂的策划问题和策划对象时,首先要努力寻求突出某一商务环节、某项业务等个别线索,主动地缩小策划对象,把策划的对象简单化、明了化,使这一点首先突破,进而把局部策划产生的功效传递给整个原策划对象,最终解决整体策划问题。也就是说,要善于捕捉要点并加以放大、突出,甚至要大肆张扬,使整个策划对象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着名策划家王志纲先生策划的“碧桂园”房地产项目,就是从引入名校(设立北京景山学校分校)、保证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问题入手而拉动了整个楼盘的热销和融资
    三、借势增值法
    追求高价值、超值是几乎所有商务行为的本质目标,那么让策划对象因借助客观的资源、势能、背景,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和目标对象的心理价值认同,成为现代商务策划的市场导向。
    所谓“借势增值法”,就是在策划思维的罗列和细分过程中,努力寻找外部环境资源,乃至创造出更加有利于策划对象的环境背景,提升目标价值,从而使其效果和利益更加显着;把把这些资源整合、捆绑或嫁接到策划对象的市场形象上或商务行为过程中。
    无数的商品追求XX名牌、标志,无数的企业把政治或文化体育名人的合影照片炫耀在最显眼处,等等,其策划思维就是借势增值型的。
    借势是前提,增值是目的,前后两个动作相辅相成。借势增值法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是:民众的社会共识心理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的心理势能,企业、人、产品等的价值往往与其环境背景以及民众心理认知有关,背景变化则背景下主体的所有组成要素都会发生价值变化。
    借势增值法借助背景资源——社会势能的增值作用,企业与强者为盟、商业活动与政府公益为伴、个人与名人为友、产品与名牌配套等都是利用捆绑连接的方法,使自己实现快速增值,此类案例在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中比比皆是。
    让总统为百事可乐促销
    1959年美国博览会在莫斯科举行,为进军前苏联市场,百事可乐公司董事长唐纳德·肯特亲临现场,他凭着当时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私交,要求尼克松在陪同苏联领导人参观时,“想办法让苏联总理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大概是同赫鲁晓夫打过招呼,因此赫鲁晓夫在路过百事可乐的展台时,拿起一杯百事可乐品尝,顿时各国记者的镁光灯大亮。这对百事可乐来说,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然而又是影响力巨大的广告。这件事使百事可乐领先可口可乐在前苏联市场站稳了脚跟。 1964年,尼克松在大选中败给了肯尼迪。百事可乐公司认准尼克松的外交能力,以年薪10万美元的高薪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可乐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接受了,利用他当副总统的旧关系,周游列国,积极兜售百事可乐,使百事可乐在世界上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尤其是他还帮助百事可乐占领了台湾市场。
    四、逆向变通法
    “换一个角度”是很多神奇的开始,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思维被阻,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案时,不妨把当前的思维角度、方向、内容、途径、目标等反过来,反向逆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逆向思维是求异求新思维的一种典型的方法,经常,大家都坚持的那个角度可能是错误的,以正合以奇胜,“正”就是大众都能发现的那个角度,可以把“奇”看作是正的反面,往往人们会忽视那个反面的角度,这就给策划人独特的创新思维视角提供了机会。
    所谓“逆向变通法”,就是不以原有的方向思路为坚持,改换看待这个策划对象的角度,反向逆行重新设立策划课题,再加以策划。事实上,往往当企业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才会找策划人出谋划策,而原有的那个角度,已经被他们思考过很久了。
    例如产品营销定位问题解决不了,是否考虑先解决企业战略不清的问题?企业亏损问题解决不了,是否考虑先解决领导班子的问题?人体亚健康现象普遍,是否可以考虑少吃、少喝、多运动的问题?等等。当然在策划实战中,思路角度的变化会使策划构思的难度发生很大的变化。
    逆向是前提,变通是目的,前后两个动作相辅相成。
    许多策划任务,靠客户自身群体力量长时间得不到答案的课题思路,对于策划人来说也是难以解决的,有时甚至不如提出问题的人思考得充分。策划人此时应首先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回避这个问题,换个角度进行策划,才能出奇制胜。
    “以毒攻毒”就是医学上常用的逆向变通法。如爱德华、琴纳发明的种牛痘来预防天花,就是运用逆向思维,采用以毒攻毒的办法遏制了天花的传播。同样,北京 “亚都”加湿器在90年代初期开拓天津市场难以启动时,就运用逆向创意的方法,把常规的正向宣传加湿器功能,变成向天津市民请教需求,从而迅速打开了天津市场。
    “亚都”妙算取津门
    企业走向市场,有赖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产品走向市场,有赖于企业营销策略的运转,而其中形象策略已成为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可以使企业寻求到可靠的经销渠道,使企业生产出优质产品,在优质的服务中,通过最佳途径,输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北京亚都在打开天津市场的过程中,便成功制定了形象策略。风靡北京(销售额占首都小家电市场零售总额的38%),压倒同行(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 93%)的亚都牌超声波加湿器,在进入天津市场时受到极大的冷遇,3年间仅销售400台。众所周知,京津两地,纬度基本一样,气候条件几无差异,北京人借助于“亚都”所要获得的人工湿度环境天津人同样需要,京津两地,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大体相等,所有在北京畅销的商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天津也有市场;京津两地,传播媒介同样敏感而迅速……为何北京的“亚都”销量超过天津的100倍?
    面对相同的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是市场选错了?还是价格太高了?都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亚都”的发明人兼执行者——北京亚都环境科技公司总经理何鲁敏在长时间的大或不解之后,终于大彻大悟:天津人并不了解“亚都”在北京的成功之举,而“亚都”也并不了解天津市场,亦即公关活动没搞好。
    了解一个市场,关键在于了解这个市场的主体——消费者。“亚都”从这里入手了:他们借阅了大量描述天津市民生活的通俗读物,以了解天津的生活;派人去天津各主要商场,了解天津的购物情况;请来天津的新闻记者,咨询天津读者或观众的口味;请来天津商界有关方面的人士,咨询天津顾客的购买习惯;借来天津市发行量占前十位的报纸,比较他们的编排风格、发行范围、广告价格……一个个公关方案形成,被否定,新的方案又形成,又被否定。最后终于形成了一个“亚都加湿器向天津市民有偿请教“的公关活动方案。1991年11月15日和16日,连续两天,《天津日报》、《今晚报》、《广播节目报》最显着的广告位置,被“亚都市民有偿请教”的广告所占据。广告一反商品广告的商业语汇,充满着人情味、知识性。广告的内容是:
    尽管亚都加湿器的特殊功能满足了现代完美生活的新需求;尽管亚都加湿器在与洋货竞争中市场占有率高达93%;尽管亚都加湿器销售已突破小家电市场零售总额的38%;尽管亚都加湿器的热销被商业部部长称为“亚都现象”并引起国内各大新闻单位数十次重点报道,总之,尽管亚都加温器顺天时地利人和已热销定势,但奇怪的是在天津的购销情况却不尽理想。……是天津市冬季室内气候不干燥吗?不,不是!是天津市的老年人不了解湿度对益寿延年的重要性吗?不,不是!是天津市的女士不懂得温度是美容驻颜的第一要素吗?不,不是!是天津市的婴幼儿不需要更接近母体温度的环境吗?不,更不是!是天津市民情愿自家乐器、家具、字画等名贵物品在冬季干裂变形吗?不,也不是!面对上述困惑,国内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人工环境科研开发高科技机构——北京亚都人工科技公司在百思不得其解后,特决定向聪慧的天津公众虚心请教,请热情的天津市民为北京高科技企业指点迷津。来函赐教,或宏论,或短论,均请注明详细通讯处,亚都人将以礼相谢。
    选择这两个日子推出广告,让企业和产品在天津市场亮相,可谓用心良苦:15日,是天津市统一供暖的日子,在这一天,提出“干燥”、“温度”的概念,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16日,是周末家人团聚的日子,什么是“亚都”它是做什么用的?是不是要买一个“亚都”,自然需要家人议论一下。11月17日,星期日, 40名经过专项培训的“亚都”公关人员,拂晓自北京出发,一大早便出现在天津商场、百货大楼、国际商场、劝业场等大商场内。他们同一着装,身佩绶带,向过往顾客散发“有偿请教”的各类宣传品,回答着人们关于“人工环境”、“温度与健康”等方面的疑问。连续四个星期日,共散发出宣传品14万件,直接接触了 60万人次天津市场的顾客。“亚都”一下子成了天津人议论的话题。从11月16日至26日10天里,1200多封天津消费者的来信,寄到了“亚都”,他们在信中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4000余条。“亚都”毫不松懈,又继续推出新的招数:
    ——12月13日,向1200多名来信的消费者回复“感谢函”,随函寄出“感恩卡”,凭卡可特价购买“亚都”加湿器一台;
    ——12月16日,在天津《今晚报》上刊出半版广告,1200多位来信的天津市民的名字,以姓氏笔划为序,逐一见诸报端,这个做法,在全国广告业尚属首创。
    ——12月18日,“亚都”全体科研技术人员抵达天津,在国际商场举办公开答谢活动。
    至此,沉重的“津门”终于敞开了。从1991年11月15日至1992年1月15日,“亚都”超声波加湿气两个月在天津市场的销量达4000台,相当于过去三年销量总和的10倍。
    专家点评:
    一、 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提是要确定和研究目标市场。目标市场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定市场区域。“亚都”加湿器在北京市场的畅销,证明市场的销售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加湿器在其他市场上也一定走俏。研究目标市场,是打进市场的前提,确定目标市场,能够系统地进行考察、更好的发掘市场机会,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和策略。“亚都”的经营者选定天津为新的目标市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最终形成一个出色的公关活动方案。
    二、 以广告为手段,采用密集性市场营销策略,使企业和产品迅速亮相,从而打开市场销路。密集性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与其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拥有较小的市场占有率,不如在较小的市场上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这样,企业可以集中人财物力,服务于该市场,使企业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节约市场经营费用,增加利润。 “亚都”的做法正与此相符合。
    三、 交际型公关显威力。交际型公共关系是指通过人际交往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它有助于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进行感情上的联络,在较短的时间内沟通信息,促销产品。“亚都”的经营者采取了广告与交际型公关同步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0名公关人员的现场咨询活动、科技人员赴津参加公开答谢活动,不仅展示了企业公关人员的自身形象,而且也表现了“亚都”人的诚意、谢意和技术实力。
    四、 公关方案富有新意,营销手段运用自如。如向天津市民有偿请教,向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消费者回复感谢函,寄出感恩卡(寓强烈的刺激购买于感情的交流之中),将1200多位来信的天津市民的姓名用广告的形式刊出等,这一切都强化了顾客的参与意识,使顾客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企业在非商业的色彩氛围中实现了预期的商业目的。
    “亚都”,终于以智慧赢得了人心,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市场。
    五、连环伏笔法
    在信息过剩、变化多端、甚至“策划”过剩的市场环境中,要获得目标受众的持续关注,确保现实价值和效益的持续性,就必须保证精彩不断线,能够预见变化,并主动顺应客观需求的变化,实现策划思路步步为营,高潮迭起,所以,必须有一连串的“点子”连环出击,始终为下一个可能出现的环境需求或者变化留有伏笔,一切尽在策划人的“预料之中”。
    所谓“连环伏笔法”,就是在实施当前策划时,把真实的策划意图掩藏起来,达到更大的策划目的。例如“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免费赠播到玩具铺天盖地,例如宝洁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系列推广战略,就是典型的连环递进步步深入,是一个接一个的伏笔谋略。
    连环是前提,伏笔是目的,前后两个动作相辅相成。即所谓波波相连,层层递进,吊足目标受众的胃口兴趣,以倍增市场效益。策划人应站在市场的前沿,努力面向未来,在当前的策划中,为未来的下一轮策划打下伏笔。
    严格意义上说,连环伏笔法应该成为策划人的一种思维习惯,以体现商务策划的“前瞻性”。2001年末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砸大奔事件,其实就是武汉野生动物园运用伏笔法策划的典型案例。
    明砸“大奔” 、暗扬“武野”
    2001年年底,举世闻名的德国奔驰公司的一辆230型车,被原本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中国武汉野生动物园用一头老牛拉着在繁华的武汉街头周游后,砸了。其原由是野生动物园的老板买了这辆“大奔”后,出了毛病,前后修了五次,也没修好,要求退还,但“奔驰”以德国人的刻板精神坚决不予退换,车主被逼无奈,只好在自己单位门口,以一砸之举,出口闷气。
    此事在一个多月里被中国数百家报刊、广播和电视广为刊播,成了中国老百姓辞旧迎新之际的最兴奋的谈资,武汉野生动物园也因此赚尽了新闻版面和人们的眼球。而奔驰公司非常被动地被“武野”牵着鼻子走,成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其实这明着看是车主的出气之举,但后面却埋伏着“武野”用“伏笔法”谋划出的扬名之策。“武野”为什么能以区区90多万元的一辆奔驰230为代价,换来数以千万计的公关宣传效果呢?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当时眼看就要到元旦、春节了,又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段,在这个节骨眼上,砸奔驰事件报道处处拉扯到动物园的名称,无疑比打广告要划算得多。其次,被动物园拿来说事儿的是大名鼎鼎的奔驰车,“傍大款”奔驰容易构成新闻,如果是辆值不了多少钱的轿车,你愿意砸就砸去,肯定没有人搭理,而且奔驰是国外公司,国人心中又总都有那么一丁点儿民族情绪,一煽火就着;另外整个实践策划层次分明,环环紧扣,高潮迭起,先是开新闻发布会散布砸车消息,再用牛拉奔驰游街示众,最后一砸了之,有头有尾,煞有介事。还有就是整体效果评价,武汉、湖北以至于全国媒体三四天的报道,怎么着也有上千万的广告价值,比起90多万的奔驰而言,这辆230死得其所,如果接着再有哪位收藏家慧眼独具,要把这辆世界首辆被砸的大奔买下,那么成本就全给收回来了。但这还没有完,因为只要奔驰公司最后不能圆满解决这件事儿,武汉野生动物园的新闻就会不断,它的广告效应就能一直延续下去。这不,又是成立“反奔”协会,又是嫌武汉藏不住自己一条龙,索性拉到北京讨说法,还要接受德国媒体的独家专访,一副不倒奔驰非好汉的架势。在这期间,武汉野生动物园一怒砸大奔的做法被人纷纷模仿。即使是这些效颦的做法,媒体报道也都把这家动物园牵扯进去了。
    (“未来,知识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将是振聋发聩的创意。创意和智慧、经验、知识一样,同具有资本的属性”,连韦尔奇对创意都给予这么高的评价。砸大奔这个创意确确实实为野生动物园扬名节省了大笔费用,也就难怪韦尔奇说创意具有资本的
上一篇: 八个典型创业案例分析 下一篇: 创业失败故事,盲目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