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络营销 > 品牌营销 > 宜家的品牌故事(下)

宜家的品牌故事(下)

  宜家内部的文化就像一个家庭。当坎普拉德对员工说话时,就如同一位父亲对他的子女,或祖父对孙子孙女讲话。在每年的圣诞节谈话中,他一开头都会这么说:“亲爱的宜家家族,我想拥抱你们。”坎普拉德每年都会为员工举办圣诞派对,早期只有30个员工时的圣诞派对,现在已经扩大。例如,1998年的圣诞派对,在阿姆胡特的1 600名员工中,有1 000人参加,餐桌上摆满了米饭、牛奶、咖啡与姜饼。会上,坎普拉德会对他的员工进行演讲,激励员工坚守宜家的哲学,等等。而在演讲结束时,他会跟每一个参加派对的员工握手,然后送他们每人一份礼物。通过诸如此类的贴心小动作,他成功地将宜家建造成家庭似的企业,每一个员工对待他人的方式,就好像对待家人一样。坎普拉德之所以偏爱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因为他的家庭,其实就是他的第一个顾客,而且在企业的成长阶段,他的家人也一直给予协助,例如,他的爸爸帮忙处理账务,而妈妈则帮忙包装。所以,他视公司如家,一点也不令人奇怪。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在1994年受到严格考验,当时,有传言暗指坎普拉德在50年前是一个纳粹的同党,尽管这些指控遭到坎普拉德本人的否认。而那时,员工对坎普拉德的忠诚度则表露无遗,位于瑞典的宜家(IKEA of Sweden,简称IOS)送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有好几百个员工的签名,写着:

  英格瓦,

  我们永远支持你。

  宜家家族,IOS

  这个事件,充分显示坎普拉德将公司成功塑造成一个重视忠诚的大家庭。

  虽然宜家已经成为一家跨国企业,但是宜家的企业文化却属于瑞典式的,想法上更是地道的“史马兰式”(Smlandish)。坎普拉德认为,在公司的起步阶段,节流与强调成本观念对公司帮助极大,所以这种美德应该一直保存下去,成为宜家管理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坎普拉德而言,需要较高预算的策略一定是下策,浪费资源也是一种道德上的罪恶。因此,管理层搭乘飞机,一定

跟他一样,坐经济舱,而且出差时几个人同住一间旅馆房间。公司甚至准备了一本手册,告诉员工出差时哪里可以订到便宜的旅馆与优惠的机票,即使遇到紧急状况,必须立刻赶往某地出差,也不可以因此而坐头等舱,有一个主管就碰过这样的情况。那次,坎普拉德拒绝该主管坐头等舱的请求,反而“建议”改为由他本人开车前往。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紧急情况也不能拿来作为超支的理由。

  此外,公司也强调所有的东西都要是“史马兰式”的,例如在全球各地的宜家餐厅中,都提供史马兰式的特制食物,如香肠加马铃薯配白酱,以及肉丸配牛浆果等。这不仅可以让顾客知道宜家来自瑞典,而且间接地提醒员工瑞典的工作伦理。

  宜家奉行“穿着便服”的政策。坎普拉德上班时的标准装扮,是开领的粗斜纹棉布衬衫配上长裤,重要场合则再加一件运动夹克。员工的衣着也相去不远,因为坎普拉德认为,如果员工老想着上班要穿什么衣服,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如此,工作环境变得自在又平等,因为管理层与一般员工穿得差不多。这样的做法避免了任何形式的精英主义,因为无法利用衣着来分辨员工的职位高低。
由于公司的企业文化鼓励平等主义,所以宜家有一种制度,叫“反官僚周”,要求所有的经理每年至少有一个礼拜的时间,必须到店面或仓库工作。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确保经理能够保持立足于基层,而且与部属在想法上不会有太大隔阂。此外,借着跟下属一起在店面工作,经理可以更深入了解基层员工的想法,而不会采取一些引起员工反弹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跟员工一起在店面工作,可以让基层员工觉得主管是他们当中的一分子。

  或许在宜家工作的员工,觉得他们是在为整个社会的美好而奉献。他们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公司的信念符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宜家的员工们认为,尽可能让更多人享有价格合理的优质家具,就是帮助他人。因此,员工对于薪水高低并不那么在乎。事实上,员工薪水,特别是管理层的薪水,跟同业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

巫。大家愿意加入宜家,是因为那里的工作符合他们的生活目标,即不争名利、地位,而且会变得“与内在的自我更为和谐”。正如在瑞典社会一样,一种人人平等的文化也弥漫在宜家内部,使得阶层变得扁平化。坎普拉德习惯在店面走动,并拥抱他的员工,这种作风值得效法;他甚至直接叫得出员工的名字,这更加巩固了员工的向心力,因为他们觉得受到平等对待,而且受到重视。

  欧洲的企业文化

  欧洲的企业文化,在全欧洲各个地区都很相似,只有一些地区性的小差异。因此,很自然的,宜家第一步就是扩展至欧陆,而且很成功,部分原因是灵活的营销策略。例如,在德国,每当有任何广告促销活动就会出现驼鹿的图样,由于这个图样太成功了,甚至比宜家这个名字更红。还有一种营销手法是,只要超过一家以上的店面开幕,一旦顾客上门,就会赠送他们一只瑞典厚木底鞋,以表达宜家的感谢之意。如果顾客想要拥有另一只鞋子,他们就得到另一家新开幕的店里去。诸如此类的营销手法,使得宜家在欧洲的营业额迅速膨胀。但是,相形之下,宜家却花了22年的时间,才让美国的20家宜家全部获利。

  美式的企业文化

  一开始,宜家没有想到,在美国做生意完全是一种不一样的局面,因此,在还没有充分了解美国的购买文化之前即迅速扩展,甚至一度危及其位于阿姆胡特的旗舰店。

  首先,宜家的品牌并没有充分介绍给美国人认识。虽然10个人里面有9个人听过宜家,但其中只有3个人知道宜家是卖家具的。可见,宜家登陆美国这件事宣传得并不够。这要归咎于负责管理美国分店的店经理。他们认为,宜家在欧洲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所以想当然以为在美国也理应如此。另外,在瑞典总部的经理也要负一点责任,因为管理阶层给予经理充分的自治权,来成立与经营美国的宜家,却没有想到有些控管还是必要的。而不管是美国或瑞典总部的经理,都没有考虑到美国与欧洲在购买习惯以及生活形态上的差异。

  一个最常被提及的

案例是,一位美国妇女走进休斯顿的宜家,她看上一张床,并有意购买,但却不知道“160厘米”代表什么意思。在瑞典,160厘米的床代表的是双人床,但是美国人并不晓得这个意思。这位妇女(以及美国一般大众)想要知道的,不过是这张床是“特大号的”还是“大号”的。因此,这位女士最后没有买,一笔生意就这么流失了。类似这种文化差异的例子还有,在美国,餐桌必须重新设计才能摆得下一只装满各种填料的感恩节火鸡,并在周边留有足够的空间摆放餐具。另外,沙发一定要填得越满越好,因为美国人喜欢那种一坐下就陷进去的沙发,而不是像欧洲人那种比较硬的椅子。由于这些新需求的出现,产品必须加以修改以符合美国市场。这点与宜家的思维有所抵触,他们要求一致性,不管是零售店的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全世界都一样。但是,将思维做一点修正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如果宜家想要打入美国市场的话。到1998年,在产品重新设计之后,美国的20家分店全部都赚钱了。
 虽然在文化上有所冲撞,但宜家还是从中学到一点积极的好处。在美国,经理成功地大幅降低了员工的流动性,并提高了其忠诚度,因为他们定下规矩,一年里有一个星期六的营业收入要全部分给员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根据年资长短,分到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即使刚进公司不久的员工也不例外。这种做法再度强化了员工对于宜家的归属感,因为勤奋的工作得到了报偿。他们对于宜家的成功感到与有荣焉。这与东方思想中“互惠”的信念颇为相近,意指员工对公司忠诚,也因此而得到回报。这种奖励制度强化了员工的工作动力,由于策
略成功,所以宜家在全世界的每家分店也都采用了这样的做法。

  宜家概念的成功也引起一些仿冒者跟进。STR成立之初,即营造出一种斯堪地那维亚的形象,而且无一不学宜家。至于其他厂商,如Home Depot与Crate and Barrel也想要东施效颦,像宜家一样采取低价策略。宜家无惧于这样的竞争,而且坚守其企业精神,并

加以反击,推出一些公寓用的家具式样,比如在美国市场推出专门为单身妈妈设计的家具,以取代过去这一人群将就着使用的单人房设计。宜家的快速应变与适应能力是非常令人惊羡的。

  宜家帝国

  为避免公司陷入负债,并担心自己去世之后宜家的生存大计,坎普拉德将宜家帝国切割成三个控股集团:宜家集团(the IKEA Group)、Inter 宜家集团,以及IKANO集团。

  宜家集团是由荷兰的一个慈善基金会,史提群INGKA基金会(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所拥有,这个基金会拥有全世界的宜家零售门市(特许加盟店除外),以及所有与零售有关的东西。Inter 宜家集团拥有宜家这个品牌的概念,以及该集团的知识产权;此外,Inter 宜家也有开设与经营门市的核准权——不管是宜家自己的店面,或核准特许加盟者在规定极为详细的条件下,使用宜家概念。如果某个分店经理想要不按既有的宜家概念行事,不管是拿掉游戏室,或者把走道改窄,都必须先经过Inter 宜家集团的事先核准。如果特许加盟者违反游戏规则,Inter 宜家有权拆掉宜家招牌,并停止供货。这两大集团私底下都有大笔的准备金,以协助集团的扩展,并作为经济衰退时的缓冲之用。坎普拉德的儿子们可以借由任命集团的董事会而“控制”Inter 宜家集团,但却无法拥有它。这是为了要避免发生继承权争夺战。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使财务较为稳健,而且也可以规避税负。此外,这也可以确保宜家的良好形象在他去世之后,仍旧可以传承下去。

  坎普拉德家族唯一拥有的集团就是IKANO,控制一个叫“栖息地”(Habitat)的装潢连锁事业,此外,IKANO投资的事业包括金融、房地产、保险以及银行等。它也是所有坎普拉德个人拥有,而非史提群INGKA基金会控制之下的、所有公司的共同母公司。这三个集团肇始于坎普拉德在1950年代成立的一连串公司,那时,成立这些公司的目的,主

要是为了对付家具供货商的抵制威胁,这些供货商因为坎普拉德削减了供货商的售价,所以有意联合击垮这个年轻的后起之秀。这一系列复杂的控股公司,都是为了确保宜家持续经营且永远不会被解散,并预防帝国分崩离析,或因继承权的争夺而被出售。

  未来展望

  坎普拉德向来是宜家的精神领袖,而且,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具有这样的领袖魅力与本领,可以取代他在宜家的地位。就好像维珍集团的理查德·布兰森一样,宜家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其创始者英格瓦·坎普拉德的个人特质与领导。一旦坎普拉德去世,宜家是否会一如过去地经营下去?没有人知道答案。宜家的资深管理层还是以斯堪地那维亚人居多,据传,宜家的前任总裁莫柏格(Anders Moberg)还曾经说过,会说瑞典话是职位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宜家向全世界扩张之际,难免聘任一些非瑞典籍的经理,如此一来,宜家能否保有其瑞典的根基,也令人忧心。目前,宜家已经有一个加拿大人负责瑞典的所有门市,一位美国籍的广告部经理负责有关产品目录的业务。如果他们想要融入瑞典文化或史马兰精神,则管理风格必须是简单、以人为导向,而且没有阶层意识的。但是,这些经理是否会抗拒被同化,反而将其自身的文化带进宜家,则有待未来密切注意。

上一篇: 策略创新 下一篇: 可口可乐的品牌故事(上)